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终为始-“经营者”和“办公者”的心态截然不同

(2012-12-13 10:17:32)
标签:

杂谈

随着非典疫情的结束,香港逐渐走出了阴,各项活动也热络起来。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香港财政司长梁锦松(Antony Leong)先生出席记者会的画面,不禁想起当年陪同他拜访宏碁电脑施振荣董事长的一段糗事。

十几年前,我在花旗银行台北投资银行部任职。当时花旗把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划分为北亚和南亚。南亚的总部在新加坡,北亚的总部在香港。梁先生当时担任北亚投资银行部的最高主管,正是我所属部门的顶头上司。他年纪不大,为人谦和,很支持部属的工作,我们都按外商习惯直呼他的英文名 Antony

 

当时花旗采用矩阵式组织分为PMRMPMProduct Manager)指产品经理,负责各项金融产品的营销规划,如我所在的投资银行部便是。RMRelationship Manager)指客户经理,负责经营客户关系与信用管理,双方常需相互配合。有一次Antony来台视察,负责宏碁业务的RM便来找我们,想安排他去拜访宏碁的施董事长。当时宏碁正在筹备股票上市,虽然企业规模不像现在这么大,但已经是台湾计算机界的“一哥”。施董业务繁忙,平日不易见到,因此便趁Antony来台之机,安排三位经理人陪他拜会施董。

高阶主管会面,所为何来

那天宏碁在座的除施董事长外,还有曲财务长﹑彭协理等高级主管。宾主交换名片﹑寒暄过后,便开始了会谈。Antony首先介绍了花旗投资银行的概况和组织,施先生接着也简介了宏碁的历史和发展设想,讲完便等着客人接下去谈拜访的主题。没想到这时居然没人接腔,场面沉默了好一阵。虽然实际上这段空白可能只有十秒钟不到,但感觉上却彷佛有一世纪那么久。最后,终于有人开腔打破了沉默,然后大家又随意聊了20分钟,便草草结束了这次拜访。Antony在告辞的时候,不无尴尬地对施先生说:“这次我们没有具体的项目,下一次我们一定有备而来。”

 

回银行的路上Antony沉默不语,其他人就更不好意思开口了。显然这是一次失败的造访,而失败源于没有目标﹑准备不足。在花旗这边,PM以为RM必有准备,RM也以为PM会主导会谈﹔在宏碁那边,财务部认定花旗无事不登三宝殿,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必有以利宏碁之教,事前便也没问拜访的议题,结果便只让两位时间宝贵的重量级人物不着边际的闲聊了半天。六个月后,宏碁股票上市的承销案,花旗也未能拿到。

 

在企业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强调“成果导向”。史蒂芬·柯维博士(Dr. Steven Covey)在他著名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台译《与成功有约》)中,将“以终为始”列为一项重要的习惯:经理人要能描绘愿景,拟定目标,然后再有步骤地推导出需采取的行动。且以刘备的一生为例。

刘备的“二十年散乱”对比“七年专注”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写刘备素有大志,28岁和关羽、张飞结伴投军,想要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但不幸命途多蹇,经多年奋斗,始终是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一直到47岁那年,还在寄人篱下,依附刘表,困居小小的新野县城。直到依徐元直推荐,三顾茅庐后,他才得闻诸葛亮的远大谋划: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已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这下刘备茅塞顿开,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从此才得以专注于明确的目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联吴破曹、智取荆州,并在54岁那年进入成都,兼并益州(四川)。算算时间,刘备从结义起兵到隆中求贤,花了20年的时间,可说一事无成。但从采纳诸葛亮的策划之后,才花了七年,就和孙权、曹操鼎足为三。这不正是以终为始的最好例子?

“办公”和“经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企业有两类经理:“办公者”照本宣科、执行上意,“经营者”则深知他的任务是要以务实创新的方式引领团队、创造价值,亦即要了解为何经营、经营什么、如何经营。如此“以终为始”,才可能产生与众不同的绩效。

Heike Bruch Sumantra Ghoshai 在《哈佛商业评论》20023月号发表的《小心瞎忙的经理人》一文中指出:看起来最忙的经理人,有可能是最没效率的经理人。能采取有效行动的经理人,通常必须兼具专注与动力两项特质。所谓专注,就是全神贯注,锁定目标,并全程监督任务完成的能力。所谓动力,便是经理人面临沉重的工作负荷和紧张的完成期限时,能推动他们往前再跨一步的干劲。依照这两种特质的程度高低,他们将经理人分为如图6所示四种类型。

http://s2/mw690/a3a25b9cgd0b289412861&690

 

 

q         目标明确者:专注、动力程度都高。这类人仅占约10%。他们洞悉自己的目标,具有坚强的意志,并懂得合理分配与运用时间。

q         疏离者:高专注、低动力者。这类人占20%。他们自觉有相当的专业素质,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自己的实力多有保留,对公司交付的任务总是一副没有兴趣的样子。

q         分心者:高动力、低专注者。这类人最多,占40%。他们虽然任务明确而且精力旺盛,但由于不够专注,因此容易自觉“迫切需要做些事情”,使他们常变成“在陶瓷店中乱窜的蛮牛”。

q         拖延者:动力与专注程度都低。这类人约占30%。虽然他们还是会执行例行任务,参加会议、写备忘录、打电话联系工作等。但他们却无法提供创见、提升绩效,也难以参与更高层次的决策。

 

拖延者往往将完不成任务归咎于外在的困难。目标明确者虽面临同样的挑战,但他们会先决定“必须达成哪些目标”,然后再设法影响外部环境,包括资源的取得等,以有系统地拓展经营的自由度,因此他们达成目标的机率也高得多。

 

人非生而知之者,“以终为始”是可以学习培养的。就个人而言,要能不断培养目标导向的自觉和习惯;就企业而言,要能让经理参与描绘企业愿景,并有足够的空间来思考与行动,转化“办公者”成为“经营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