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值沟通,泯除我执

(2012-09-17 13:37:41)
标签:

宋体

《读者文摘》

中达电通月刊

我执

人际冲突

有容乃大说说容易,要做到可没那么简单。现代企业复杂万端,当主管的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和抱怨。有人说:企业中的主管岗位就像一个个的垃圾桶,职位越高,桶子就得越大,然后什么乱七八糟的垃圾都往你的桶子里丢,这正是有容乃大的现代企业版新解。 

 

说起来,总经理当然是公司里最大的垃圾桶了。别地方塞不下去的,只能往你这里塞,你还得摆出一副和颜悦色笑纳的样子。曾有两次,公司里人大约是在别处气不过了,跑到我办公室里来发作拍桌子,我也只好保持冷静,一面忍耐听他倒竖眉毛地诉说,一面在心里偷着怒:你小子好大胆!跑到我这里来倒垃圾;等下我也跑去回拍你桌子,看你受得了受不了?! 

 

可惜,每次等到事情平复,对方没事了,我的气也已经消了,算了算了。 

 

人际冲突何其多?小时看《读者文摘》上写: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如何与人沟通。当时看不懂,讲话有那么难吗?等到工作久了,才知道这事还真不是张嘴说话那么容易。大人的往往不只是,底下还包含了一大堆潜台词客观信息情绪讯息……,仿佛一座座需要解密的冰山。 

 

在企业里,组织的设计应当是互补的,大家努力的目的也是一致的,但事情总能在流程中的某两个人之间卡壳。说来也怪,越是内部的自己人,往往也越难沟通。大概是大家在外面都常要赔笑脸,回到家里只有拉长了脸,从而制造出许多原不该是敌人的敌人。 

 

听听这样的几段对话吧: 

 

听某某说我们的工程资质审查遇到问题了?” 

 

早告诉你们要怎样做了,你们这些人老是讲不听,就会制造麻烦!” 

 

“……”(说不下去了) 

 

昨天某某客户打电话来抱怨……” 

 

那不是我的错,那都是因为张三部门如何如何。(谁说他错了?) 

 

这样做有这些缺点,假如改成那样做是不是会更好?” 

 

你根本搞不清状况,凭什么指责我!?(谁指责他了?) 

 

这个流程好像还是不太通?” 

 

我讲了好多次,邮件发了这么多封,你们怎么还是搞不懂?!(世界必须以他为中心?) 

 

沟通要到位,发出信息和接收信息的双方都很重要: 

 

就发信者而言,关键在形成信息的循环,确保对方是否明了。有些人以为发出邮件后,事情就会完成。试想,你寄包裹,快递公司来收钱,你问对方收到没?他说:不知道,但我已经寄出去了呀!这样你会付钱吗? 

 

就收信者而言,关键在虚心、诚恳而认真的倾听。有些人根本不用心听别人讲,只抱着先入为主的态度,在心里想轮到自己说话时要如何驳倒对方,不管自己是否真听懂了对方所发的信息。 

 

这种看似沟通上的小问题,假如不能认真处理,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强势者始终不能虚己下人,就难以让对方打开心扉;弱势者为怕受伤而更加封闭,始终采取保护自己的谈话策略或拖延战术,就更难以达成有效的沟通。 

 

假如因此而形成派系,那就更可怕了。理念与理念的竞争是建设性的,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却是毁灭性的。原本只是沟通技巧的不成熟,却造成想法观念的差异,到后来还演变成相互看不顺眼的莫名暗斗,这代表当事人和组织文化的不成熟。 

 

如何真诚倾听与有效沟通,这方面的书已有不少。但真要改善,有时并非技巧的问题,而是要向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去寻察。换言之,不但要善于听别人说话,也要学习听自己说话

 

沟通卡壳非因立场相左,也非因听不懂,而是不想听、不愿听,或是只选择自己喜欢听的听。这样的心态多半来自于自我意识的障蔽,或谓我执,即执著于自我的意识和态度。 

 

初生的婴儿有没有自我意识,姑且不论。但两三岁的孩子是明显地没有面子、身段这些问题的。到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开始被社会不断教育你该怎样谁对谁错。于是人我之分愈明显,我要怎样,我有什么,我想如何等,便总是不自觉流露出来。年龄越大,的包袱也就越重。 

 

不久前,我在飞机上遇到这样一幕:两个空姐,一前一后用手推车向乘客送饮料,突然一个颠簸,几瓶饮料一下倾斜,洒到了我旁边的乘客。其中拉车的那位空姐立刻瞪着推车的,那意思是都是你的错,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推车的那位则连忙拿出纸巾,一面连声道歉一面替客户擦拭。 

 

实际上,两个人一推一拉,可能是用力不均,也可能是飞机的颠簸所致,很难说这就是某一个人的责任。重要的是,事情发生了,总要立刻面对它,解决它,赶快迎向下一刻,而不必忙着推脱责任。我执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不必要的恼怒。 

 

在组织里,我们珍视问题解决者,而非斤斤计较者、推卸责任者。在开会中,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就事论事,把焦点集中在怎样做才能更好,而不是这是谁的错?上。 

 

当然,要真正做到不带我执,也绝非易事。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有次播出一集大丽小丽的故事,讲一对双胞胎女婴出生就被送给邻居,等到长到四岁了,生父才反悔想抱回来而引起官司的故事。访谈中,那个父亲说我爱她们,我现在有钱了,我要让她们过好日子。他们应该了解我!访谈过程中,观众听到的就是我,我,我,何尝有对方?何尝有他的女儿? 

 

实际上,他真的爱他的女儿吗?是爱他的女儿还是爱他自己? 

 

年轻人对女友说:我这样爱你,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不理睬?” 

 

父母对孩子说:我们这样爱你,关心你,你为什么还是不听爸妈的话!?” 

 

其实多半时候,我们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所谓望子成龙,多半也只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渴望让儿子做自己没能做到的事,或是弥补自己内心对自己的缺憾罢了。 

 

执著于自我,将迷失在护卫自我的情绪中,看不见事情的真相,乃至于回避面对自己的弱点,错失了改善自我的机会。更严重的是被外在的言传影响自己的情绪,甚至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使心念起伏,动荡不安。 

 

要如何逐渐淡化我执呢?有四个的方法可以参考: 

 

(1)往大处看:放大视野,超越自我,尝试去看看别人眼中的世界,特别是站在老板的立场去看事情。 

(2)2)往远处看:人生难免起起伏伏,失意事十常八九,假设二十年后再回顾此刻,得失心还会那么重吗? 

(3)3)向内心看:人生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的旅程,别人的脸色,正是照见自己的一面镜子。 

(4)4)看清实相:如圣严法师所说的面对它(逃避是没有用的)、接受它(世界本就是不完美的)、处理它(义所当为,力所能为,如理而为)、放下它(不再牵绊,经常让自己归零)。 

 

上述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自我提醒的。假如觉得这些都是老生常谈,难以入手,那我们在开会或谈话时,只要注意一点就好了,就一点: 

 

每次开口发话前先想:我下面要说的,会为达成共识增加价值吗?” 

 

想说的话是有所增值,还是只在重复刚才说过的老调?我为什么想要这样讲?动机何在?是为了让讨论能更靠近协议,还是只为了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只为了宣泄胸中的块垒? 

 

这样好像很难,练习久了也就不那么难了。愿意认真探索的人,不妨试试看。 

 

(原载于199912月《周末茶话》, 《中达电通月刊》200612月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