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喻
(2012-05-22 08:07:23)
标签:
泰国宋体张三丰张无忌《倚天屠龙记》 |
企业成长中最大的烦恼,往往来自“规模”和“速度”的取舍。没有规模,企业不易拥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并抵御环境变动的风险。然而伴随规模而来的,又往往是官僚体制和门户文化--企业赖以做大的种种流程、制度、体系,往往不能与时俱进,变成作茧自缚,拖慢了反应速度,让企业老病衰亡。
用甲壳类动物来比喻的话,流程制度便是虾兵蟹将们赖以抵御风险的外壳。铠甲虽好,却需要随身体的增长而不断换壳。如因缺乏钙质或其他污染患上了软壳症,虾蟹们将难以成活长大。
企业要顺利换“壳”,最大的难关当然是抱壳不放的自己。人本来就容易习于安逸,组织惯性更使得经年累月所积聚的流程、结构、文化变得比任何甲壳都要坚硬。要能对治这一点,企业管理者要经常自我提醒:究竟系统想要控制的是什么?调和矛盾、控制要点。
唱歌和高尔夫都可以用来借喻企业的内部控制:人要发声,声带必须绷紧;但歌要唱好,喉咙的肌肉却一定要放松才行。假如唱歌时喉部持续紧张,不但音色拘滞,还会导致喉痛发炎。
打高尔夫球也是一样:抓太松了怕杆子飞出去,抓太紧了球又打不远。因此只能抓住少数关键点,将其他肌肉放松,才能在击球的瞬间将力道挥放出去。
可见控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是职业歌手、高球手,我们连自身的肌肉都控制不好,更何况是由那么多具有自主意识的人们所组成的团体呢?!因此,不论是财务还是法务,都必须“只控制关键点”,否则容易造成规章过多,管理过度的症候--有人麻木度日,有人见缝钻空。
近三十年前,我在台湾成功岭接受上大学前为期六周的军训。在那段”震撼教育“期间,最难受的不是无止无休的出操,也不是在机关枪扫射下的匍匐前进,而是每天早上的内务检查--清晨五点,起床号一响,每个人必须在五分钟内将棉被叠好,冲出卧室去盥洗,然后着装整齐,在班长不断大嚷”死老百姓!还不给我快点!“的吼叫声中入队站好,以免被罚交互蹲跳。
可别小看叠棉被。班长检查棉被是否叠好的标准,是必须像豆腐干一样,一共要看到18条硬挺的直线才行。于是,每天早上就看见一帮从不做家事的大男孩们捧着软趴趴的棉被在拼命挤捏。到后来,实在受不了天天这样紧张折磨的,干脆就在睡前先把棉被折好,放在脑袋边,然后和衣而卧,这样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就轻松多了。
软棉被要折出线条,背后代表的是一种要求绝对贯彻纪律的管理,带来的却是始料未及的集体感冒,这便是一群年轻人对群体控制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最初社会化体验。
据说泰国的驯象人会在大象还小的时候,就用一条绳子将它绑在水泥柱上,后来即使小象长成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绳索时,也因早已习惯而不去挣扎了。这样的例子在企业里比比皆是,早年我们公司曾规定:出差时凡距离在火车车程20小时以内的,不得搭飞机。这是在当年火车尚未提速的年代,因飞机和火车价差较大所致。后来情况早已改变,但旧规却仍延续了许多年,才有高管发现而纠正过来。
人心容易因循旧章而自我桎梏,所以佛家要用“以手指月”的譬喻来提醒人们:真理有如天上的明月,文字则不过是指着月亮的那根手指;手指能标示明月所在,但却并非明月本身--“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同理,企业规章制度中的那些文字也不是真理,而只是为了显出真理、方便执行所出示的那根手指。
内部控制是组织自我防范风险的“必要之恶”,就像汽车的刹车一样不可或缺,却也不宜太紧--别忘了组织控制的终极目的仍是成长,而非仅防弊。以当年我在金融业所学为例,内部设定的标准坏账率是千分之三。如实际坏账高出太多,表示信用管理松散;但如低很多也未见得好--这很可能代表控制太严,银行有可能因此失去了许多客户、商机和应有的利润! 同时操作油门(促销贷款)和刹车(信用管制)以获取最大利润,是“月亮”;促销手册和信用流程是“手指”。光看着手指而忘了月亮,便是管理过度的典型症状。
引指见月,留意两点:
制定办法的过程应尽量扩大参与。所谓“兽恶其网,民恶其上”(《国语》),天下没有人不爱自由而喜欢被制约的,因此,控制的办法如果是众人商定的“公约”而非“上级规定”,就比较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遵守。
让大家清楚制订流程或办法的目的和原则,理解“法”背后的“道”,将来才容易得到适时的修正。《倚天屠龙记》第24回“太极初传柔克刚”中有这么这一段:
话说赵敏率手下大举进攻武当山,让“八臂神剑”方东白拿倚天剑上来向张三丰挑战,但张三丰事前已遭偷袭受重伤,无法应敌,只好临阵传授太极剑法给徒孙张无忌。
张三丰道:“无忌,我创的太极拳,你已学会了,另有一套太极剑,不妨现下传了你,可以用来跟这位施主过过招。”……
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张无忌道:“看清楚了。”
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
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去想想吧。”张无忌低头默想。
过了一会儿,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没一招相同。
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收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叫道:“这下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吧!”说着将手中木剑递了给他……
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忘得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结果不负众望,张无忌在电光石火间斩断了对手的臂膀,化解了武当山的危机。金庸这一节写得精彩,也启发了企业工作者们:克敌制胜靠的是剑意,而非剑招。
企业不易改变、不易“脱壳”,显示其缺乏自省的能力,以及“管理过度、领导不足”的症候。身为领导人,必须经常保持这方面的警觉。在企业中,当越来越多的人能思考如何应对环境的变化去改变自己来创造更多价值时,这个公司才有长远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