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提问

(2017-04-03 16:10: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维

通过“得到”学习《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就是建立批判性思维。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我认为就是质疑,质疑自己的观点、质疑他人的观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道理千千万,观点千千万,我们应该采信哪个?哪个更有说服力?在生活中我们一直在做选择,很多事情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如何去辨别?就说现在的养生话题,前段日子电视节目上说吃隔夜菜容易致癌,最近又有节目说没有关系。我们到底该信谁?就要看看对方的观点是怎么来的。

作者定义批判性思维:提出一些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并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作者的核心观点就是:

1.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就是不断提问题。

2.对论证过程进行提问。

3.需要大量的训练、实践、反思和探索。

批判性思维在我们的教育中是缺失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强调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是要找到作者的主要观点,然后理解文章的内容,最后背出来。缺乏了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作者说了三个方面:

一、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等同于理性思维或者逻辑思维。而是我们就是处在海量信息的时代里,你生活里,不具备点批判性思维,就会被误导。因为大脑是很依赖于直觉的,直觉经常被用在博取同情上,因为我们大脑有个镜像神经元,让我们具备感同深受的能力。如果马路上有个人举了个牌子,牌子上有个可怜的小朋友的照片,这个人说自己孩子生病了,需要钱;以及一个人举了个牌子,牌子上有一串数字,说每年患白血病的孩子数量**个,需要钱。我们很有可能因为最近对于募捐机构的负面报道,以及它冷冰冰的数字,而选择直接把钱给前者。但是批判性思维不是这样运作的。

二、学会提问。

提问就是对结论和理由进行提问。比如说有人提议:吸烟有害健康,所以要禁烟。结论是禁烟,理由是有害健康。对结论进行提问,对所有人禁烟合理吗?如果是临死的人想要一根烟缓解下情绪或者痛苦呢?如果有一个地方只有种植烟草才能生存呢?又或者就是偶尔想抽根烟可以吗?对于理由的提问,有多有害健康呢?咳嗽还是会导致得癌风险?风险有多大呢?和空气污染相比哪个更有害健康?云云。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提问,作者还有一个提问清单:可以参考《清单革命》

1.论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有歧义?

4.有没有价值观冲突?有没有价值观假设?

5.有没有描述性假设?

6.推理中存在漏洞吗?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你发现干扰性理由吗?

9.统计数据是否有欺骗性?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三、要注意的重要误区—眼见为实

我们容易忽略我们看不见的内容。从3各方面让我们找到我们看不到的但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1.原因并非一个,可能还有其他可能性,质疑样本和案例。

我们容易忽略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比如说在某个大学讲堂上,一个老师传授他的记忆方法,并说有500个学生使用过后都认为很有效,同时请其中一个学生来发表演说。我们看到学生汇报成果,我会觉得这个方法确实可用。我先思考这个结论是这个记忆法有效,论据是,500个学生使用后都认为有效。这500个学生是否在学习期间只用了这种记忆法,而没用其他,是否这段期间正好要考试了,学生特别努力,这些学生的认为有效,是指多背了单词还是考试成绩变好了。

2.会忽略隐含的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假设就是一些人们的一些普遍共识。要学着去质疑这些价值观假设。比如有人提议政府要出台禁止吸烟条例,因为吸烟除了影响吸烟者的健康,还影响在场的人。这条建议听起来也是很正确的。但这里隐含的价值观假设就是控制吸烟这事要政府来管控。可是,人的健康不应该主要自己来负责吗?自己提高道德觉悟就好,为什么要政府强行干预?

3.会忽略描述性假设。

就是指人们认为理所应当的理由。比如某个学校来了一位大学问家,我们就会认为那所学校肯定是好学校。论点是那是好学校,理由是一个大学问家来了。那么,一个大学问家就足以说明学校好吗?大学问家不会去不好的学校吗?如果一所学校有很足够的经费呢?大学问家就很会教书育人吗?一所好学校的标准除了有有学问的人,还需要具备其他吗?

批判性思维是帮助我们独立思考,通过问对的问题促进更高效的沟通。当我们有能力反驳一个观点的时候,才能更促进我们理解一个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