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傅真人
傅真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606
  • 关注人气:2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

(2017-04-04 16:13: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维

我们有时会想,怎么突然一下就红了?铺天盖地的爆款网络用语:蓝瘦香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爆款的产品:小米,苹果…爆款、流行,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随机事件吗?几万人同时发现新大陆而互相转发,还是有计划有预谋的一系列步骤?如果是前者,那上辈子估计拯救了银河系。

《引爆点》说流行的特征就是:突然地全面大爆发。比如:禽流感,SARS,足迹APP,AIRBNB,等等。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制造“流行”是有规律可行的。

一、产品一定要有附着力

产品或者服务想要突然地全面大爆发,除了需要有良好的内在外,还需要有附着力,即易传播、自主传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快速传播。这种传播是是指数级、几何型的增长,不停地翻倍再翻倍。就好比莲花开满一池如果需要28天,开满半池不是第14天,而是第27天。

那如何做到这3种传播?

产品或者信息必须具有可视化、具象化和可操作化的特征。这样才能引发非线性的几何级增长。有一个“恐惧实验”,说服一批学生打破伤风疫苗,将学生分成了三组:A组是给学生宣传破伤风;B组是给学生宣传破伤风的同时,增加了表现患者痛苦的照;C组是在B组的基础上,增加了医务室的地图以及注射时间。最后A组和B组有3%的学生去打,而C组有28%的学生去打,因为C组提供了可操作性。还有像大内存量的MP3的广告内容是:8G内存 轻薄小巧 乐享生活,而苹果的IPOD的广告是:将1000首歌曲放进你的口袋。相比之下,很容易推测哪个效果更好。

二、找到传播中能起关键作用的“个别人物”

任何传播都离不开人,产品出来后的每个不同阶段,都需要不同的人来协助。

1.内行

需要第一批识货的人。一般这些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有权威,有话语权,也可以是个专业人士。小米手机的第一批粉丝、就是精心挑选的刷机达人,当做手机推广时,就找到手机测评的达人,比如王自如。足迹火起来就是因为里面的“大片模式”的价值被发现,被用来做一些图片处理,在一个圈子里先火起来。

2.联络员

就是关键的人脉节点。老生长谈20%的人掌握着80%的资源,这20%的人就是关键的人脉节点,他们是意见领袖,博学,又社交广,他们如果发个朋友圈,大家都会争相转发,就像现在的企业家网红,风险投资大咖等等。还有个“六度人脉关系理论”来印证这点,即所有人都只需要六层以内的熟人链就能和任何人连接起来。这是来自于一个实验,美国社会学家Stanley Milgram设计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这一理论,他随机从中西部挑选出一批志愿者,要求志愿者们将包裹邮寄给马萨诸塞州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发件人知道收件人的姓名、职业和大致位置。按照指令,他们先将包裹寄给自己朋友圈中根据名字最有可能认识目标的一个人,那个人再依次类推,下一个人再依次类推,直到包裹最终到达目标收件人手中。参与者预计完成计划至少需要上百个中间人,但最终送达包裹平均只用到了5-7个中间人,更惊奇的是,其中一半的信最后一个中间人是相同的一个人。

3.推销员

就是上面提到的爱分享的用户,有任何新奇的事物都乐意分享,而这个推销员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可能是对养生颇有研究的老妈说养生产品,可能是对电子设备也有研究的同事跟你提新的产品。

三、环境威力法则推波助澜

对环境的敏感度塑造了我们大部分的行为。这是从基因里带来的,从人类出现开始,就必须学着适应环境来求得生存。我们要利用和创造恰当的时机、条件和地点来进行传播,影响用户的选择。同时还要注意传播人群的规模,达到最有效的传播效率。

1.利用外部环境影响行为

这里提到“破窗理论”,如果一个房子的一个窗户碎了,没有修补上,就会暗示窗户碎了没关系,没人会在意,于是,其他人就会被引导去砸其他窗户,最终导致窗户全碎了。这是暗示的力量。比如天猫购买页面都会倒计时,购买人数,整个页面所塑造的环境就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东方购物也是这种套路。所以苹果的线下店高大上的装修和服务,就让人觉得自己拥有苹果产品,就证明了自己就是高大上的人。

2.传播人群的规模不超过150人

群体环境的影响力不是无止境的,极限是150。当一个群体的数量超过150时,群体的影响力会减弱,会越来越不容易达成共识。所以要制造大规模流行,必须在许多个小群体中推广开来。Facebook的初期就是在不同的学校建立120人左右的社群。

所以一切皆有套路,网红也有网红学校,通过一系列步骤把你包装成网络红人,一切都是专业化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会提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