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创新,大大的创意
(2017-03-22 22:05:27)分类: 读书笔记 |
《微创新》这本书谈创新,和传统谈的创新方法有些不同。书里的创新说我们应当在熟悉的领域和框架内进行创新,可以有固定的规则和方法。没错,是有套路的。并且书里不赞同像头脑风暴等天马行空的发散性思维来进行创新。
为什么来自框架内的创新更靠谱呢?
框架内是指利用产品周边的空间和时间,来进行系统性地创新。这样的创新不会零散,也不会肤浅。只要在产品本身的基础上进行小小的微创新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创意和收获。比如说在夜黑风高的郊外,车陷入沙坑动不了了,此时,你可能会打电话求助,或者生火求救援,这些都是利用外部环境,或者说依靠外在资源,其实大可以先思考是否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比如车里的地垫,是否可以拿出来,放在车轮外部,借力走出沙坑。我想外部的解决方案因为可以无限延伸,就容易找不到重点,而基于已有的资源,我们可以有一个支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创新可能更行之有效。
那么框架内的创新关键在哪里呢?
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提出问题,找到答案。而现在作者要求我们要逆向思维,先考虑答案,再考虑相关问题。比如说,我们生产奶瓶,我们知道喂奶时温度的掌握是新生父母比较头疼的问题,我们传统会想到这点,然后问该怎么解决。而现在我们应该反过来,有一个奶瓶,可以根据温度显示不同的颜色,那么它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方式来思考,帮助我们提高创造力。
我们怎么找到答案呢?
3个方法:
- 从产品内部组成部分的改造:减法、除法、乘法
- 任务统筹
- 属性依存
- 列出内部各个组成
- 选择一个部分改造
- 结果是什么
- 这个结果能用在哪里
- 可以实现吗?
- 减法:减掉一个中等重要性的部件。比如说自行车,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是:车轮、车架、座垫。选择座垫进行删除。结果就是一个攀爬自行车。可以用在户外,运动。可以去实现吗?还有系那个博客删减字数就成了微信。
- 除法:将一个部分再拆分,再进行重新组合。比如说盒装牛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是:不同口味的牛奶,包装盒,吸管。将不同口味的牛奶拆分成调味剂和普通牛奶,把调味剂和吸管进行组合。有了不同口味的吸管,就可以用在普通的牛奶上增加口味。可以去实现吗?
- 乘法:将一个部分进行重复。比如说一个钉子,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是:钉帽,钉子尖。选择复制一个钉帽。结果就是一个钉子两个钉帽。它可以用在墙上,多出来的钉帽可以挂照片。可以去实现吗?
- 任务统筹:“一专多能”的策略,将一个内部部分或者外部部分分配新的功能。比如手机,内部组成就是:手机里的各种。外部组成就是:拿手机的手,放手机的桌子,手机壳等等。要把内外部的组成都列出来。然后选择其中一个分配新的功能。有一个实验,给一盒火柴,一盒钉子,一根蜡烛,要求把蜡烛立在墙边,但是不能接触桌子。我们可以调用现有资源,把一盒钉子倒出来,将钉盒用钉子固定在墙上,把蜡烛放在盒子上,就是赋予了盒子新的功能。
- 属性依存:找到内部组成部分中的变量,进行关联起来。比如护臀膏,内部组成部分:外包装,膏体。膏体可以是变量,可以改变比例,浓稠度,颜色,味道等。可以根据浓稠度这个变量与婴儿的需求关联起来,将护臀膏分为日用和夜用。因为晚上婴儿很少换尿布,保湿就很重要,可以浓稠些。而白天,比较频繁换尿布,就可以不用那么稠。
以上。同时也告诫我们不要被成见所摆布,成见会让我们只以传统的方式来看待某个产品,以通常采用的方式来使用这种产品。而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跳出成见,进行微小改变,结果会非同凡响、创意无限。
前一篇:和世界好好相处-直面自卑
后一篇:控制愤怒: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