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好好相处-直面自卑
(2017-03-21 21:04:33)分类: 育儿 |
人无完人,对于自己的缺点,总会有点自卑吧。但是有想过自卑从何而来?是天生的缺陷导致?还是后天的经历导致?
《这样和世界相处》这本书,就讲了自卑的事情。
书中说我们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早期的生活风格在3-5岁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这倒是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儿子正值这个时段,刚好3岁超过一点点。那么我该引导他过哪种生活风格呢?作者列了四种,我来瞧瞧:
1.支配统治型:喜欢控制别人。这就是传说中的小霸王吧,喜欢控制和统治别人,往好了想,就是领导力;往坏了想,就是专制,典型人物希特勒。不过作者特别指出,这个类型不是指正向的领导力,因为正向的领导力是通过正当的方式,像鼓励、寻求合作,让别人自愿跟随你。而这个类型只指那些通过强迫,压制,威胁的方式获得的统治。就像我儿子那样,看中了某个玩具,如果不买,就大哭,倒还不至于撒泼打滚,这种情况下如果满足了他,那么就是把他往这个类型引导了。
2.索取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像我儿子,要拿什么东西,都直接叫我去拿,要整理玩具,直接叫我去整理,现在吃饭,直接叫奶奶喂。长大了就像我这样,不主动干活,坐等别人干完事情后,我乐享其成。这点真的很不好,比如在我外婆家吃饭,我就是一屁股一坐,等着被人上菜,上饭,上筷。这是对内,对外倒还没这毛病。
3.回避型:没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并爱面子。于是因为爱面子,而不去尝试面对困难。比如考资格证,怕自己努力了还是考不上,被怕别人知道自己没考上没面子,于是就直接不去考,至少报不报名是选择问题,考不考得上是能力问题。
4.社会利益型:亲社会行为,能够与别人合作。终于有一个比较好的类型了。这种小孩的家庭就是互相理解尊重,比较和谐。会比较喜欢和别人打交道,比较热心,会为别人考虑,照顾别人的感受。这一点,我儿子也有过,当我跟他要糖吃他不给我时,他不肯,当我表现得难过的时候,他会主动把自己的糖给我。
以上,总共四种生活风格,唯有一种是可以被认可的。1/4的概率能够生活得好,看来好好生活真的是不容易。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是混合型,有时候是支配统治型,有时候是索取型,但不管怎样,大部分情况也应该努力成为社会利益型,至少将这个概率反过来,3/4的时候是社会利益型,才算比较有益于社会的生活风格吧。作者还指出,这三类在平时或许表现差异不大,但是在遇到困难时,就会显现出真正的类型,就是所谓的患难见真情吧。你看,还得经过考验证明自己才行。
认识了我们和世界的相处方式,就说到了自卑感,开始阐述自卑有两种程度: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自卑感产生的时候,是内心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当面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不了解的领域,就会产生自卑,但是对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时,就完全没了自卑。而自卑情结是指过度的自卑,感觉做任何事情都不自信,觉得自己不行,这类是少数,是需要治疗的一种病噢。
那么怎么对待自卑感呢?当内心不平衡了。一般也是两种:
死磕自己和补偿心理:死磕自己就是哪里不行补哪里,觉得自己数学比较弱,那就去恶补数学,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比较弱,就去学习如何提高沟通能力。补偿心理,就是强化自己的长处,比如自己沟通不行,分析做得比较好,就去钻研做分析,工作也找不需要沟通的工作内容。像残疾人,先天不足,但是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也可以参加奥运会。但是补偿心理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容易让人沉迷于发展自己的强项,而完全忽略短处,不做任何的努力就放弃。比如我知道自己不擅长沟通,那么我就完全不沟通,只关注自己的分析,结果肯定不会好。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干任何事都需要协作,都会遇到沟通的需求,如果彻底承认自己的不足而把自己看死,不尝试改变,将不能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关系,导致这份自卑更加深入骨髓。
但是作者又说,人天生有自卑感,也天生有追求优越感的本能。而优越感也有两种:
与社会共生的优越和追求个人的优越:作者非常强调社会文化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与社会共生的优越才是真正的卓越。这种优越来自于自己跟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的自己更好,有更多进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贡献,获得别人更多的肯定。而追求个人的优越就是通过打压别人来获得快感,或者通过炫耀来获得关注,只在于自己的感受。我突然就想到了今天看的“大头圆桌会”,讨论中国的“乐园经济”,讲到王健林说“让迪士尼20年不能盈利”这句话时,一个嘉宾说,“一个企业怎么能把不让别的企业盈利作为目标?”,你可以说自己要达到多少的目标,得到多少的市场份额,但是你不能说目标是阻止他人去盈利。这个例子放在这里真的很恰当。
如何与社会共生?就是要有社会兴趣。
作者说,社会兴趣就是一个人自己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愿意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而不是只有自己的世界。社会兴趣最初来自母亲,因为婴儿初期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如果母亲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及适度的关爱,就能培养孩子正确的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跟人生的三件大事有关:工作、生活和爱情。所以怎么培养?就是从这三个方面。
工作:找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有兴趣有热情。
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参加讲座、培训、协会等等。
爱情:找一个伴侣,对方有一段长久的友谊,热爱自己的工作以及对你比对自己感兴趣。
妨碍社会兴趣的两个原因:生理缺陷和忽视。有生理缺陷的人,因为别人异样的眼光,所以容易受到影响;忽视是因为他人的忽视,而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到自卑,或者另一个极端,用反常行为引起注意。关于第二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很突出,特别在叛逆期的时候,如果缺少关注,就可能剑走偏锋,误入歧途。
最后,作者也说,自卑并不可怕,反而可以督促我们进步,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追求优越就可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对社会、对他人、对工作保持兴趣,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和世界更好的相处。
这句话很好: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只是我们主观的错觉,本来就不是实际的真相,而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也只是外在世界投映在我们心中的主观印象而已。所以常说“相由心生”,一切都是自己的看法,你怎么去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怎样的,但这世界并不会因为你觉得是怎样就是怎样的,但是既然你改变不了客观的世界,就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
前一篇:知道做不到怎么办?
后一篇:小小的创新,大大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