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上个月瞻仰了红军长征零公里出发地的福建长汀南山镇中复村后,脑海里不时的闪现出四年前途经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村时的一幅画面情景……。
那是2018年6月中旬,与单位退休同事王勇利、杨文寿和彭间茂等四人结伴到川北和甘南行。我们从成都乘上了去若尔盖的长途客车,一路沿岷江向川北,途径汶川,擦九寨沟边,穿过松潘草地的红军长征草地第一村(班佑村)、巴西会议旧址,到达若尔盖县城。
下榻在若尔盖县城达扎寺镇多玛北街的“西行客栈”,这是藏民朋友仁波家经营的客栈。
当车途经班佑村时,一组高大呈红色的石雕像群耸立在213国道路边的右侧。同行的王勇利眼疾手快的在客车上抓拍到一张雕塑照片,雕塑群在附近吸引着不少的游人在那观赏。因客车坐着四五十个乘客,我们不好意思叫司机在班佑停车观景,毕竟不是旅游车。
事后我们从网上下载方悉,这是一组落成于若尔盖班佑乡的“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似的“胜利曙光”雕塑群。此碑是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草地在班佑河一次牺牲人数最多的数百名红军烈士而建的。
川北若尔盖班佑村是87年前红军走出草地后,所见到的第一个村寨。当年这个偏僻的村庄,是个无人知晓的藏民小村。如今开辟的213国道经过这里,又是当年红军走出草地的地方;更有班佑河边曾有700多红军战士冻死在这个地方……。
在班佑河畔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幕悲壮的故事:
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三军团主力部队,已经跨过班佑河几十公里得到了村里的补给。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发现还有一支队伍没跟上来,或许是体力不支,就命令红11团政委王平带一个营去接应他们。
当王平政委回到班佑河时,在望远镜看到一群士兵背靠背坐在草地上一动不动。过河去看,发现他们都冻死了。他们大多都是些孩子,其中有一个小战士还有一点点呼吸,就背着他过河,但是在半路上也牺牲了,这些孩子一个也都没有活过来。
就当这些红军小战士经过沼泽草地的艰难跋涉,在他们前头的不远处就是草地尽头,若再走一段路即可见到藏民小村。然而,700多名红军小战士在走出草地后,背靠背地坐在班佑河边,在他们即将看到胜利的曙光时,却牺牲的倒在了大草地的边缘……。
多年以后,小村的路口草原边,一座纪念碑在班佑河边耸立。纪念碑的主体是一座名为“胜利曙光”的雕塑……。
情景将我们拉回了1935年8月:当红军长征穿越草地来到班佑村时,不少红军的战士缺乏食物和体力不支,在此等待后续部队。就在等待中,700多名红军小战士背靠着背坐着,冻死在这片草地上;这是在红军长征过草地中,牺牲人数较多的地方之一。
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红11团政委王平将军的脑海里,班佑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他的回忆(
现全文誊录下面一段文):
“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边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哎呀!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
有篇报道说:以致1995年王平将军提起这个故事时,老泪纵横的说:
“你知道那天有多安静吗?鸟都不飞,鸟都不叫。我把他们一个个放平,他们还都是一群孩子呀!”
数十年以后,人们在当年红军冻死的班佑村的213国道边上,建起了这座纪念碑,以纪念这批即将走出草地而被冻死的700多名红军战士,以让今天的人们永远缅怀这些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先烈们。
班佑村夜晚的气候是寒冷的,那里的海拔3499米。红军过草地虽然是8月的夏季,夜间也是很冷的;尤其是遇到刮风下雨时,那是很容易冻死人的。我记得,我们四人到达若尔盖时,由夜间于天气寒冷,逼的同行彭间茂当天就到商店里买了一套保暖内衣来护寒。
据给我们驾车的藏族同胞仁波师傅说:即使是在夏季,若碰上风雨夜恶劣天气,在若尔盖草原上的夜晚气温时常降到2至5度左右。茫茫草原无处可避风寒可藏,这种低温气候加上饥饿和长期疲劳过渡困境的红军战士来说,没有足够食物提供热量,是极易因失温冻死的。
在班佑河畔冻死700多红军战士,仅仅是过草地途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上个月底到长汀中复村瞻仰红军长征零公里出发地时获悉,仅红九军团在这片大草地上他们来来回回的穿越了三次草地,爬过了三次雪山。据当时的一篇史料记载:红军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人员损失接近2万。红军将士一路长征一路人员损失,牺牲的人数是很难精确统计的。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次不畏艰难险阻的罕见奇迹,是一个“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信仰的象征,是一部充满苦难的壮丽史诗。
耸立在班佑村路边的“胜利曙光”纪念碑是座永远不倒的雕塑,它将永远屹立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