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宫图》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图发现之北宋、南宋时期 |
提要 本文是《兴庆宫图》碑石出土以来的第一篇专题论文。作者首先介绍了此图概况,据史籍记载和专家考证,确定了其刻制年代及历史背景,提出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宫殿石刻图”这个见解。本文回顾了兴庆宫的由来及图上表示的宫中建筑曾在历史上发生的作用。论文着重分析了该图的刻制特点、比例尺、图幅定向、幅面范围、内容精度及图式符号等。通过将此图与其他同类图的鉴别对比。给予它应有的历史评价,同时增进人们对于这幅珍贵古图加深了认识和了解。论文最后提出,唐兴庆宫虽已荡然无存了,但能再现其本来面貌的宋石刻图终于被人们发现和保存下来。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人们探讨唐宋测绘事业的发展和古代地图学的伟大成就,将提供宝贵而有益的研究价值。
Abstract
This map is given its due historical
value, and also people’s
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兴庆宫图》碑石,1934年在西安小湘子庙街出土,曾被人们当作过沟的脚踩石板,后被发现收藏。其上半部《大明宫图》已断残;下半部《兴庆宫图》完好无损。这是一幅年代久远、精度较高,具有形象符号、名称注记、比例尺(每六寸折地一里)和定位方向的宋代石刻图。它真实、完整地再现了唐代兴庆宫楼阁宫殿宏伟建筑之全貌,是研究唐代长安城宫殿的重要实物资料,笔者经考证后确认:它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平面图,也是惟一注有折地尺寸的大比例尺碑刻图,堪称为国家之瑰宝。
1、 唐兴庆宫的历史
“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安(古称长安)从西周到唐末,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达千年之久。它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素有“西罗马,东长安”之誉。唐代长安城在当时的宫殿有三组:即宫城内的太极宫,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和春明门内的兴庆宫。由于所在的方位不同,它们又分别被人们称之为西内、东内和南内,这三组宫殿各自成为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兴庆宫是由各式各样的亭台楼阁、风光秀丽的园林湖色和辉煌壮观的宫殿所构成,主要建筑多为楼殿。在实地遗址挖掘中,发现的莲花瓦当达79种之多,可以说明其豪华程度远远超过了汉代长安城皇宫。
兴庆宫位于长安城内兴庆坊,原系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旧居,其即位后,因避讳“隆”字而将隆庆旧居改名为兴庆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开始建宫、扩建,开元十四年又曾而广之,将北部永嘉坊南半部划入宫内,竣工后,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从大明宫长期移居到这里。兴庆宫开始成为皇帝起居听政的正式宫殿,从此长安城内有了三组宫殿。李隆基为了便于去曲江池芙蓉园游乐,又修筑了东城墙直通曲江池和大明宫专供皇家在内往返的夹城(宽约23米,石刻图上未表示)。“人主自由潜行往返”,以及“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说明了兴庆宫与夹城的关系和皇帝在其中往来的情况。兴庆宫从兴建(公元714年)到被毁(公元904年)经历了190年的历史,其遗址位于现今西安兴庆宫公园一带。
2、碑刻图年代
目前碑林保存的宋代碑刻图中有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刻石的《兴庆宫图》、《长安图》、《大明宫图》(残)和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刻石的《禹迹图》、《华夷图》(刻于同一石碑的两面),前者比后两幅刻石时间要早半个多世纪。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长安图,元丰三年正月五日,龙图阁待制知永兴军府事汲郡吕公大防,命户曹刘景阳按视,邠州观察推宫吕大临检定。其法以隋都城大明宫,并以二寸折一里,城外取容不用折法,大率以旧图及韦述《两京记》为本,参以诸书及遗迹。考定太极、大明、兴庆三宫,用折地法,不能尽容诸殿,又为别图”。笔者认为,上述记载的《长安图》,是指经过编绘后而上石的碑刻图,时间是碑刻完成时吕大防的题词日期,理由有三点:(1)《云麓漫钞》记载的年代与目前藏于西安碑林《长安图》石刻上吕大防题词日期相吻合;(2)吕大临当时是太学博士、金石(钟鼎碑刻)专家,由他最后检定,就说明所检定的是碑刻图;(3)上述“又为别图”记载,已被证明属实,目前西安碑林尚存碑刻《太极宫图》(残)、《大明宫图》(残)及《兴庆宫图》(完好)。鉴于《长安图》与“三宫”石刻图在完成时间上相应一致,图式符号又相同,可以确定,这项任务是在吕大防统一安排设计下进行的。故“别图”之一的《兴庆宫图》,在完成刻石时间下限应与〈长安图〉相同(公元1080年),距今近千年之久。
3、碑图内容
纵观全图,宫殿中有一堵东西走向的隔墙,把宫殿分成北部宫殿区和南部园林区。北半部主要建筑兴庆殿是唐玄宗在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心。以后成为退位皇帝闲居之处。兴庆殿南面是大同殿,《长安志》载:“殿前左右有钟楼、鼓楼”,“殿内五龙鳞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罩烟雾”,壁上画有“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翰林院(翰林学士所居)坐落在西南面,金花落(宫人所居)位于东北角。宫殿正门是兴庆门,位于西墙北段,门向西开,这与其他宫殿正门均向南开而有所不同。
南半部是唐玄宗游乐区,有专供皇帝、后妃游乐划船的龙池和以沉香木结构建成的沉香亭。西南隅的勤政务本楼表示“勤于务本,关心民情之意”,是玄宗制订国策、颁布诏令和举行朝会大典的地方。花萼相辉楼取自《诗经·棠棣》篇中“花复萼,萼承花,互相辉映”之句,因而得名,象征着唐玄宗五兄弟之间所谓的相扶相助之情。此楼富丽宏伟,巍峨壮观,是玄宗当年诗赋考试和文武大臣观赏花灯的场所,唐人张说有诗:“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就是描述当年在花萼楼前观赏花灯的盛况。
沉香亭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置宴赏花娱乐之处,亭前遍植名花异草,还有一种一日四变其色的珍贵名花。相传在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暮春,唐玄宗与杨贵妃同辇驾临沉香亭赏花,著名乐师李龟年挑选了16名最佳乐工,各执乐器准备演奏咏唱助兴。玄宗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于是便宣诏翰林学士李白前来谱词作乐。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酩酊大醉,人们用马驮来(一说背来),酒醒后,承旨挥笔写下《清平调》三首: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此时龙颜大悦,命李龟年以新词即兴演唱。杨贵妃手执花枝,笑领歌意,得意非凡。奏完后,玄宗命贵妃亲执七宝杯,赐予李白一杯西域葡萄美酒,李谢恩后一饮而尽。李白的诗词反映了当年唐玄宗在沉香亭欣赏牡丹与贵妃相互争艳的历史掌故。
此图内容详尽、注记正规、符号完美,有着独特的图式符号。地图上方刻有图名:“兴庆宫”三个大字,其旁注出实地缩小的比例:“每六寸折地一里”。图上共有25处竖排的名称注记,字体端正工整,“外围均有方框,既醒目又便于判读,注记排列位置和方法与现代图基本一致。名称注记有5座宫殿(兴庆殿、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长庆殿),2栋楼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还有:堂(龙堂)、亭(沉香亭)、落(金花落)、院(翰林院)和20个门(兴庆门、金明门、通阳门、明义门、初阳门、跃龙门、丽苑门、芳苑门、瀛洲门、大同门、仙灵门、明光门)等注记”。
在水系方面,当时唐代长安的地理位置优越,城市供水渠道纵横,水源丰富。主要有龙首渠、黄渠、清明渠、永安渠和漕渠,其中龙首渠堰浐水入渠,流至长乐坡分为东西两渠,西渠又分三支,南支在通化门一带入城,从东向西横跨兴庆宫中部并与龙池相通。龙池又名兴庆池,《长安志》载:“本是平地,自垂拱、载初后,因雨水流潦成小池,后又引龙首渠支分溉之,日益滋广,至神龙、景龙中,弥亘数顷,澄澹皎洁,深至数丈,呈椭圆形,常有云气或见黄龙出其中,本以坊名为池,俗呼五王子池,置宫后,谓之龙池”。龙池以真形表示,呈椭圆形状。一条水渠横贯宫殿,其分支向南注入龙池。涵洞有6处。图上象形符号及名称注记构成了古图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4、碑刻图之精度,幅面、定向
《兴庆宫图》精度之高,内容位置之准也是其它同名图所无可比拟的。经检验,其图上内容与志书记载、实地勘测比较,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宫墙范围长度纵向大于横向,与实际相符。在宫殿建筑上,据宋《长安志》载:“西南隅勤政务本楼,其西曰花萼相辉楼”,“通阳门东曰明义门,门内曰长庆殿”,“明皇为太上皇居兴庆宫,每置酒长庆殿楼,南俯大道徘徊观览”。这种记载与《兴庆宫图》一致,并得到了实地勘测的证实。
一幅古图有无比例尺是衡量其使用价值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陕西现存清代以前的古图中,注明图上折地比例者廖廖无几,只有小比例尺《禹迹图》“每方折地百里”和大比例尺《兴庆宫图》“每六寸折地一里”,是具有地图比例尺精度。经笔者推算,《兴庆宫图》的比例尺约1:2800~3000。经验证,此图横向长度较准确,纵向长度精度略差。探测表明,兴庆宫实地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80米,周长4660米,这与石刻图上宫墙南北长44厘米,东西宽42厘米的长度基本一致。宫内龙池南北宽214米,东西长915米,这与图上长、宽度大体相当(宽度误差略大些)。并得到了实地勘测证实。图幅定向方位与其他宋图一样,均采用了上北下南定向,与现代图完全一致。
5、碑图的特点及其意义
《兴庆宫图》是一幅宫殿平面图,其刻制技巧运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特有手法,即以平面图形和立体形象相结合的表示法。这种方法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易于阅读和使用。该图上建筑符号多采用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象形符号表示,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旅游图中,符号设计与实际建筑外形相似,富有直观效果。水系表示也颇有特色,龙池按真形表示,并带有立体感。水渠用双线表示而与现代地图符号一样,通过隔墙时水渠中断,表明水从墙脚涵洞流过,关系避让合理;当水渠呈南北走向通过隔墙时,可明显看到涵洞的拱形洞口。其刻划之细腻、构思之巧妙,真可谓独具匠心。
兴庆宫随着杨贵妃之死和唐玄宗退出历史舞台而冷落下来,逐年荒芜,到了唐末(公元904年),大军阀朱全忠劫唐昭宗迁都洛阳时,彻底废毁长安城,兴庆宫也遭到了很大破坏,如花萼相辉楼被付之一炬。到了宋代,这里仍有一些建筑。西安碑林内保存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兴庆池楔宴诗碑》上刻有“管弦远迎青堤上,楼阁高低绿水滨”、“隔花皆戏艇,满目尽游人”等句。可见,这里已变成春日人们娱乐、凭吊的场所,只是到了清初,池水才逐渐干涸而荒废。
兴庆宫是一个封建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宫殿,该宫殿虽然已荡然无存(今有部分遗址),但是能再现其历史面貌的《兴庆宫图》却被人们发现、保存和考证,现存碑刻图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兴庆宫的一个缩影,它独特地显示了其总体轮廓、建设规模、别具特色,立面造型等概貌。该图刻制线条流畅、精雕细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它生动地表明了我国古代地图学的伟大成就和悠久历史,为我们探讨唐、宋测绘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而有益的研究价值。此图论时间之早、比例之准、面积之大、内容之详、精度之高、符号之美,在其它宫殿石刻图中是无与伦比的,成为古图中的佼佼者,实为中国(或世界)现存宫殿石刻图之最(图12
【原载2000年《科学中国人优秀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