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宝宝月龄:
1岁1个月
喝奶情况:
奶粉喂养500毫升
辅食情况:
1)每顿吃两三口,拒绝勺子,自己抓也不肯吃,坐餐椅一会就闹着要下来。换花样做也没用。
2)一岁才出牙,因为出牙迟,怕他咬不动,基本吃米糊加各种菜肉蛋混在一起能吃一大碗。需要边逗边玩才能吃下去,自己好像不饿,也没有主动要吃。最近一周什么都不要吃了,以前那套也不奏效。
进餐安排:
7:00 起床
8:00 早饭
9:00 喝奶
12:00 午饭
14:00 喝奶
18:00 晚饭
20:00 喝奶
21:00 睡觉
家庭关系:
妈妈喂食
咨询问题:
吃饭习惯不好该怎么纠正?什么东西都不肯吃怎么办?
解析与建议:
1)孩子之前喂养习惯不好,大概到一岁左右孩子就会开始拒绝吃饭了。这包括之前会逗着哄着玩具吃饭、抱着吃饭、或者没有鼓励孩子吃饭,以及食物性状没有转变。一岁孩子是个假叛逆期的开始,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会让他们时常想要违抗一下家长的安排。如果从现在开始调整会比较困难,要做好心准备。如果宝宝平时是比较有自我意识的话,难度也会增加。
2)一岁的孩子吃米粉并不是不可以,但是其他食物的粗糙度也要跟上。每天可以还是安排一次米粉让他接受度比较高,另外几次的食物都要从稠粥或类似程度的食物开始锻炼。可以给软饼、饺子、馒头、水果片、肉丸等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
3)进食能力的锻炼并不以出牙数为判断标准。到了一定月龄、接触了足够次数的食物就要及时转换食物粗糙度。稀软的食物无法促使孩子主动进行咀嚼的动作,锻炼少、技能生疏,等牙齿出来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使用,只要食物稍微硬一些就会觉得处理起来太困难,从而拒绝食物。
4)一般孩子在8~10个月之间就会表现出自己进食的意愿,比如抢勺子、抢碗、看见勺子扭头、抓捏食物等行为都是这一意愿的信号。只是家长没有正确及时解读,还是停留在“喂小宝宝”的奉献欲中,错过了培养和鼓励孩子自主进食的最佳时期。孩子对于没法动手操作食物和餐具的进餐体验,只会越来越感到厌倦。最终“屈服”于家长的喂食,却渐渐不再爱吃饭。
5)孩子坐餐椅哭闹,可以跟他说:“那我们不吃了下来吧,但是到下一次吃饭之前没有东西吃喽,宝宝要饿肚子啦!”然后就可以放他下来,当然到下一次进食中间不可以给其他食物。这一点需要和家长沟通一致态度,尤其是老人,对于让孩子饿肚子很难理解和忍受,往往会阻挠甚至破坏你的调整。(可以邀请家人一起看文末的课程链接,关于“饮食习惯纠正”的那节课着重讲到这个问题)
6)最后,孩子一吃饭就哭闹的行为,往往伴随着进食心理退缩。这是由于一些不好的进食体验日积月累造成的,比如大人强迫喂食、因为吃得不多而责备、经常在孩子面前讨论他吃饭的问题,潜移默化传达了“你就是无法好好吃饭”的观念,孩子对自己会有负面评价,不愿意去做这件“永远做不好”的事情。餐桌上保持愉快氛围,吃多了不要欣喜若狂、吃少了不要训斥打骂,让他有足够的吃或不吃的自由。如果孩子认识到不管自己吃或不吃,家人对我的爱都不会减少,将对他的吃饭热情有极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