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答疑汇总之:进食与喂养行为(上)

标签:
孩子食物蔬菜家长疗法 |
分类: 儿童营养知识 |

(《》中的文章,点击即可直达)
索引:
1、咀嚼锻炼
2、餐次安排
3、拒绝食物
4、进食行为与习惯(内容字数所限,此部分见下面链接)
5、零食(内容字数所限,此部分见下面链接)
6、喂养观念(内容字数所限,此部分见下面链接)
7、饥饿疗法(内容字数所限,此部分见下面链接)
=====1、咀嚼锻炼=====
【Q:吃东西狼吞虎咽不爱咀嚼怎么办?】2015.10.18
A:尝试改变食物的形状,尽量立体一点。比如以前是给软饼现在给方糕。让孩子感受不同的食物形状,可以促使他重新安排进食动作、促进咀嚼。当然大人的示范也很重要。
【Q:孩子11个月,食物基本是泥状,因为牙齿不多。需要改正吗?】2015.10.18
A:十一个月完全吃泥糊显然不妥了。咀嚼锻炼要赶紧跟上,不要以为孩子大了自然会嚼,不会的!咀嚼能力在反复锻炼中才会掌握,而且孩子越大,越难接受以前不熟悉的性状。一岁前咀嚼锻炼不足,一岁后会带来诸多进食困难的问题。再强调一遍:不要以牙齿数来决定食物粗糙度。
【Q:孩子爱喝粥,可以每顿吃粥吗?】2015.10.18
A:粥并不是不能吃。尤其早晨,孩子既需要主食又需要充足水分,粥比较好消化,对肠胃温和,是很好的选择。但是一日三餐都是稀的就不可取了。尤其是一些本来食量就不大的宝宝更要提高营养密度。同样体积的一碗粥和一碗饭,实际摄入营养相差三四倍,时间久了影响就大了。
【Q:孩子9个月才出牙,是不是要等长几个牙再给面条之类?】2015.10.18
A:咀嚼锻炼无需等待出牙,只要孩子按时开始添加辅食,每天给的次数也合理,就应该在合适的月龄转换食物性状,培养新的技巧。以主食为例,六个月吃米糊,七个月吃稀粥,八个月吃软饼馒头面条,十个月吃软米饭,一岁后正常米饭。牙齿多少不影响大部分食物的咀嚼,除了菜叶胡萝卜香菇等比较容易出现残渣。
【Q:一岁半宝宝适合什么样大小的食物?】2015.10.13
A:一岁半宝宝可以接受丁块状食物。但多大的食物合适,与孩子出牙情况咀嚼情况有关。如果提供的食物可以让孩子比较顺利地进食、带有明显的咀嚼动作、同时大便里食物原形也不是很多,那就符合他目前的进食能力。注意菜叶和禽畜肉处理更细小些,它们更难研磨。
【Q:给宝宝炖肉他嚼不烂,可以加生粉吗?我这里用红薯粉可以吗?】2015.10.9
A:淀粉也叫生粉,是从不同的淀粉类食材重提取的。常见来源有:绿豆、小麦、玉米、土豆、地瓜等。不同的地方可能惯用不同淀粉,口感也有些差别。由于淀粉遇热后会发生“糊化”,如同给食物包上一层糊糊,所以常用在裹浆、勾芡的处理。给宝宝吃肉,裹上淀粉可以保护内部水分,吃起来更软嫩。
【Q:最近给宝宝换大块一点的食物,但他吃吃就不想吃了,该怎么提高兴趣?】2015.10.9
A:转换食物性状时宝宝接受度降低是正常的,出现干呕也正常。每天都尝试熟悉,会逐步接受,也能学会怎样处理这些食物。锻炼咀嚼的同时,建议多给可以拿捏的食物增加兴趣,比如馒头片、蔬菜条、水果片等。也可以买些卡通模具作简单造型吸引宝宝注意。
【Q:宝宝8个月,最近开始吃小碎粒食物,但是不嚼直接吞怎么破?】2015.10.6
A:宝宝刚接触颗粒食物也直接吞咽,是因为之前的奶和糊状食物都是如此处理的。学习新的进食方法需要时间、反复练习,才会掌握新的技能,知道不同食物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宝宝没有预设程序,什么都要重头学,别以大人的经验衡量孩子,不要操之过急。多在孩子面前示范咀嚼动作。
【Q:孩子两岁了,吃饭不肯嚼,有的直接咽下去,大一些就吐出来,怎么纠正?不肯吃米饭。】2015.10.6
A:两岁宝宝还没有咀嚼习惯,前期食物提供大有问题。目前改进的方法是“2+1纠正法”,即三次主食中有两次是宝宝习惯的性状,固定一餐如午餐给需要咀嚼的较硬的食物。既能保证一定的锻炼机会,也不会让宝宝一下子接受不了而进食减少太多。随着情况好转,可以逐步改进另外两餐。
【Q:出牙晚,是因为没有及时改变食物没有锻炼咀嚼吗?】2015.10.6
A:适时转换食物性状,加强咀嚼锻炼,可以促进面部肌肉发育和令牙齿排列更整齐美观。刺激牙龈,对牙齿萌出会有一定帮助,但出牙晚与食物没有直接关系,多是遗传原因。宝宝在一岁前出一颗牙就正常。
【Q:宝宝13个月没有磨牙,现在还吃泥糊状食物,需要改变大小吗?】2015.10.6
A:一岁左右是锻炼咀嚼的最佳时期,错过后进食问题会比较多。食物性状及时转换,不以牙齿数为标准。到月龄、对食物接触充分后,就该增加食物粗糙度。目前月龄泥糊状显然不合适了,可以吃米饭、颗粒状蔬菜、肉末、水果片等。
【Q:牙齿越多咀嚼才越好吗?现在孩子10个月,没敢给太多食物尝试因为老吐出来。】2015.10.3
A:牙齿越多咀嚼力当然越强。但咀嚼力的锻炼不该等到牙齿“足够多”才开始。咀嚼是一种进食习惯、基本动作的练习。只有掌握了处理食物的方法,再配上逐步萌出的牙齿,才能更有效地处理食物。就像士兵们平时勤于操练,等临阵杀敌才厉害。若临上战场了,拿着武器却不会用就完蛋了。
【Q:孩子21个月,大块的肉吃不下,一吃就说卡牙齿,该怎么办?】2015.9.24
A:21个月宝宝吃大块的肉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磨牙没出齐之前对于整块肉的研磨能力不强,嵌在牙缝里的肉渣也会让他觉得不舒服。可以切成肉末、肉丁,用蒸或者快炒的方式烹调;也可以混合一些肥肉或淀粉,口感更软嫩。
【Q:宝宝9个月,给他锻炼咀嚼给了苹果片。但他都不嚼直接吞的,然后还呕吐。是不是咀嚼力太差了?】2015.9.15
A:大人嚼示范,让孩子看大人吃饭。如果水果片太硬,其他软的也可以练嚼啊。孩子学习有快慢,正在摸索处理的方式,大人保持耐心。
A:提倡孩子“细嚼慢咽”,因为口腔咀嚼是食物机械消化的第一步,胃部可没有牙齿哦,大块的食物送给它处理多么辛苦。孩子一直囫囵吞枣式吃饭,很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处理食物的方式,家长可以通过夸张的咀嚼动作、故事等引导纠正。也可以改变惯常食物的形状,带给孩子新的感觉促进咀嚼。
【Q:宝宝8个月吃米糕之类会干呕,但是吃颗粒食物面条什么都可以?】2015.9.9
A:这类食品需要更多的唾液搅拌,所以可能更容易噎到。每次只给一小块,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
【Q:孩子目前11个月8颗牙,六七个月时尝试面条会呕吐,就一直纯母乳加米糊喂养。现在米糊也不吃了,怎么办?】2015.9.7
A:宝宝六七个月吃面条呕吐,可能是尚不熟悉这种食物的处理方式。如今快一岁8颗牙齿,完全可以重新尝试这些需要一定咀嚼的食物,硬度可以参考软米饭。孩子拒绝米糊,是因为已经厌烦这种糊状食物,与喝奶无关,更无需断母乳。
【Q:孩子一岁开始吃饭特别慢,但是拌酸奶在里面就吃得快,可以这样吗?】2015.9.6
A:这样处理不好。那是因为孩子咀嚼力不够,靠酸奶润滑把食物顺下去了。长此以往咀嚼更得不到锻炼。
【Q:孩子14个月了,吃花卷什么就吃得不错,但就是不肯吃饭怎么办?】2015.9.3
A:这些食物也可以锻炼咀嚼。如果不接受米饭,不能和大人的饮食习惯同步而造成麻烦,可以每天固定一餐米饭来进行熟悉和训练。
【Q:哪些食物适合锻炼咀嚼?小宝宝一定要买磨牙饼干吗?】
A:磨牙饼干不是必须的,可以用来磨牙和锻炼咀嚼的食物很多。比如:水果块、煮熟的蔬菜条、馒头片、煮软的意大利面片等。请看我的文章《磨牙饼干,你选对了吗?》
【Q:孩子11个月了,只有2个牙齿,可以吃米饭吗?】
A:出牙比较晚的宝宝也需要进行咀嚼动作的锻炼。牙齿虽未萌出,但已经在牙龈中,牙龈一样有咀嚼的能力。10个月左右的宝宝可以尝试软米饭硬度的食物了,比大人的米饭稍多些水。
【Q:宝宝还没长牙,能吃颗粒状食物吗?】
A:牙齿虽未萌出,但已经在牙龈中,牙龈一样有研磨食物的能力。需要适时转换食物的性状来促进咀嚼锻炼,一般在6个月吃泥糊状,7~8个月吃颗粒装,9~10个月吃小丁块,10个月开始可以吃软米饭(比大人的米饭多放一些水)并且将食物处理得更大一些。
【Q:给宝宝吃大块一点的就干呕、吐掉,会不会有危险?不敢喂了。】
A:宝宝咀嚼新性状的食物,掌握不同的食物的处理技巧,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和学走路、学说话是一样的,所以经历挫折和失败也是必然的。不要因为刚开始的不适应表现而中断尝试,可能会错过咀嚼锻炼的最佳时期。同常处理熟而软的食物,危险性很小。当然提前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会更好。
【Q:孩子20个月,吃东西还是不肯吃硬一点的,米饭一点不吃,只肯吃粥面,还有办法纠正吗?】
A:已经错过了咀嚼锻炼的最佳时期,需要迎头赶上。纠正期间可以采取2+1的方式,即一天之内给两顿孩子能接受的食物,并固定给一顿不太接受的食物如米饭,既帮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食物,又不会过度反感拒食而影响健康。
【Q:孩子14个月,给他吃硬一点的嚼了吐出来,吃软的就会咽下去,我该怎么办?】
A:一岁左右正是咀嚼锻炼的最佳时期,给孩子尝试软米饭、馒头、蔬菜条、水果片等都可以激发孩子进行咀嚼练习。刚开始转变食物性状,孩子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很正常,当他明白该怎么处理这种食物后自然会有更好的表现。
【Q:孩子一岁,吃东西经常含着,好像不会嚼似的?】
A:孩子吃东西含着不动,多为进食技能不熟练导致。从乳类的直接吞咽、到泥糊食品的简单翻拌,到颗粒和块状的有硬度的食物,则需要牙齿/牙龈切割撕碎研磨加工、舌头混合唾液翻拌成湿润的食团、至合适的大小再吞咽下去,这是需要锻炼才能掌握的进食“一条龙”,并非天生或到时间自然就会的。
【Q:孩子嚼菜很快,嚼肉就慢吞吞的,是什么原因?】
A:孩子能嚼菜,但嚼肉困难,很可能是肉的处理不够好。炖鸡、炖肉、炖排骨等肉片肉块,纤维咀嚼起来更困难,需要再进行加工;纯瘦肉吃起来较硬,可以加入一些肥肉或者裹上淀粉保持水分。剁碎后蒸熟、剁碎后快炒都可以。
【Q:孩子吃颗粒状就干呕,是不是可以晚点训练?太吓人了。】
A:孩子接触新的食物性状时,出现干呕、吐掉,都很正常。吃东西的能力是随着每一次进食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不是天生就会的。就像学坐会倒下、学走会摔痛,尝试新的进食方法必然也伴随着挫折与失败。家长应该给予鼓励和示范,而不是盲目地铲除一切“危机”。熟软的食物引发的危险很小。
【Q:孩子吃东西都是直接咽下去,不嚼,行不行?】
A:孩子没有处理食物的经验,在摸索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容易产生错误的概念。认为“直接吞”就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囫囵吞枣式的吃饭,对充分消化食物不利。口腔和胃部是最强力的机械消化器官,但是胃没有牙齿,要揉碎撕烂整块的食物是多么辛苦!所以“细嚼慢咽”是孩子应该学会的吃饭方式,家长要多示范,与孩子同桌吃饭夸张咀嚼。另外增加食物干燥度、把食物处理成孩子不熟悉的形状,比如块状、条状等不适合直接吞咽的形状,逼迫孩子重新学习处理食物、加强咀嚼的动作。
=====2、进餐安排=====
【Q:到底是先吃辅食还是先喝奶?】2015.10.10
A:吃辅食和奶的顺序要看多大宝宝。刚添加辅食时为了避免宝宝抵触,可以先喝一些奶再喂辅食,只为感受味道。比较熟悉辅食后可以调转顺序,先吃辅食,然后喝奶喝到饱。当宝宝有规律地吃一顿较多分量的辅食,就可以考虑逐步代替一次奶。
【Q:家里老人带宝宝,怎样让她们做的饭菜更营养一些?】2015.10.9
A:提前写好一周食谱,对于老人带孩子的家庭会有较好的效果。虽然实际操作起来总有出入,但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注意安排一些特殊频率的食物:比如每周吃一两次肝脏、两三次海产品(根据自己习惯),其他蔬菜肉类等可以自由搭配发挥,适量即可。建议大宝宝与大人的食材尽量同步。
【Q:宝宝目前只有睡前吃一次母乳,其他时候喝奶粉,需要断吗?这次母乳还有必要吗?】2015.10.9
A:睡前奶(以及起床奶)不算“夜奶”,不至于对睡眠产生大的影响(小一点的宝宝夜里会尿多些),但要注意喝完奶后清洁牙齿、过半小时左右再睡觉。要不要断睡前奶,取决于孩子全天奶量是否足够(一岁前600~800、一岁后350~500)、孩子进食习惯、心理需求等因素,家长可以自己决定。
【Q:宝宝一岁多了,很爱吃奶,吃饭就不乖,家人都叫我断母乳不然不肯吃饭,是这样吗?】2015.10.3
A:一岁左右的宝宝常常出现扔饭菜、扔餐具、吃饭分心、对食物有偏爱、拒绝被喂等“不好好吃饭”的现象,是生理心理双重发育在进食行为上的表现。通常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家长注意配合和指导就可以了。与喝奶并没有直接关系,为此断母乳太可惜了。即使不吃母乳,同样要吃其他奶制品的。
【Q:孩子一岁刚过,最近忽然食欲大增,整天吃不饱的样子,需要限制食物吗?】2015.9.7
A:孩子没有肥胖倾向、没有不良反应,突然食欲增大也不需要太紧张。不建议刻意主动减少孩子的食物。如果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吃不够”大人提供的食物,也就提示家长应该适当增加分量了。
【Q:孩子一岁半体重偏轻,听别人说只吃三顿饭才能吃足量,是这样吗?】2015.9.7
A:孩子胃容量小,基础代谢和身体活动量大,不要将成人的进餐模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说“孩子只吃三餐才能吃足量”纯粹是臆断。一岁以上孩子除了三餐还应有2~3次加餐及时补充能量。
【Q:睡前奶是必须的吗?现在孩子睡前没有奶瘾。】2015.9.3
A:不是必须的,白天喝够奶量即可。
【Q:孩子13个月,8点奶240,9点半早餐,小睡,一点午餐,4点奶200,小睡,7点晚餐,9点奶200,需要调整吗?】2015.9.3
A:下午4点的奶取消,替换为一次辅食。
A:孩子的作息时间不同,无法做统一规定。一般来说辅食放在两餐奶之间,6~7月龄每天2次,8~9月龄每天2~3次,10~12月龄每天3~4次。
【Q:宝宝非常爱喝奶,辅食每餐只能吃几口该怎么办呢?】
A:一岁前辅食的地位不能超越奶制品,奶制品仍然是营养的主要来源。辅食的意义在于接触熟悉不同的食材,培养进餐的兴趣,为一岁后辅食上升到主要地位作基础。宝宝食量有大小,不与别人比较。只要提供合理的食物,宝宝生长发育情况正常,就不要纠结吃几口的问题。
【Q:孩子的体重已经超过90%的宝宝了,又很喜欢吃,会不会肥胖?】
A:宝宝出生体重如果较重,此后的喂养中体格发育通常也会超过一般的宝宝,除非已经超越生长曲线正常范围有肥胖趋势,不建议减少宝宝的进食量来控制。具体食物的比例参见膳食宝塔图片。
【Q:孩子一直在不停地吃吃吃,会不会把胃吃坏了?】
A:婴儿胃容量小,营养需求密度高,应该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
【Q:孩子睡醒就要8点多了,吃早饭要9点多,和午饭太近了,很纠结早饭的安排。】
A:孩子若要养成规律吃早餐的习惯,前提就是醒来的时间合适。如果夜里睡得太晚,早上起来也太晚,早餐时间就会和加餐冲突,也与午餐时间间隔太短从而影响午餐质量。培养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夜里不要超过九点,最好保证八点前能吃上早餐。
【Q:孩子一岁半,早上对早餐没兴趣,只喝奶行不行?】
A:一岁半的宝宝可以规律吃早餐,包含主食、蛋白质类、蔬菜水果等。早餐的习惯需要培养,建议和家人一起形成早餐的氛围,不能因为暂时不吃早餐就每次都用奶代替,尤其不要只喝奶而不提供任何主食,到九十点钟孩子就会精力不济,饥饿促使想吃零食。
=====3、拒绝食物=====
【Q:孩子爱吃粥和米饭,就是不喜欢饺子和面条,需要纠正吗?】2015.11.5
A:所有主食都可以替换,没必要训练粥、饭、面、饺子、馄饨、包子、饼……“各种皆爱”的孩子。一种或几种不爱吃不是问题,主食摄入足够就行,孩子的喜好也会发生变化。
【Q:宝宝9个月,之前吃米粉都不错,最近给他手指食物就捏着玩,也不肯我喂,会不会营养不良?】2015.11.5
A:拒绝被喂,就多给手指食物边玩边学。宝宝开始还不明白拿到手的东西是用来放进嘴巴吃的,处于好奇摸索阶段,会像玩具一样摆弄、揉捏、抛掷。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并给予引导。比如家长抓食物放自己嘴里示范,或者抓孩子手放他嘴里感受下,成功了及时鼓励。
【Q:孩子爱吃的和不爱吃的食物怎么给比较好?可以先给不爱吃的,吃完再给爱吃的吗?】2015.11.5
A:对于挑食的孩子,先给不喜欢的再给喜欢的,孩子会觉得提供的食物有“阴谋”,自己要先吃那些“很难吃”的东西才能吃到“好吃”的东西,从心理上更加排斥不太喜爱的食物心存敌意。要让孩子不挑食,首先从食物安排上就对各种食材都一视同仁,这才是正确的暗示:你看这些菜都一样好吃。
【Q:孩子大半年没有好好吃饭了,家人都说是因为喝母乳太恋奶,叫我断奶,有这必要吗?】2015.10.13
A:许多妈妈把孩子不好好吃饭归结到母乳上去。其实说孩子恋奶,不如说是恋妈。一岁后的孩子从营养需求上说,哪怕再恋奶每天喂七八次喝1L母乳,仍然会在饥饿驱使下寻求食物。而他们拒绝食物,可能有更隐蔽的原因,比如咀嚼力不够、不习惯某些食物、没有进食乐趣……要从源头上思考和改变。
【Q:孩子17个月,对于绿色蔬菜和瓜类没兴趣,怎么办?】2015.10.10
A:区分孩子是“某类食物完全不吃”(比如所有绿叶菜、所有红肉),还是“一类中某些食物不吃”(比如吃青菜但不吃生菜)。如果是前者需要尽早干预,每次进餐都和喜欢的食物一起展示不喜欢的那些,家长也最好吃同样的食材做示范。如果后者,允许孩子有偏爱,也可能是暂时的喜好改变。
【Q:以前吃的东西都不爱了,开始挑食了,有办法纠正吗?】2015.10.6
A:并不是所有的拒绝食物都是“挑食”。孩子从前接触过、爱吃的却忽然不肯吃了,比如以前爱吃葡萄现在一粒不碰、以前撒欢吃面现在不肯张嘴,都可能只是暂时的喜好改变,不需要过度关注也无需纠正。改换其他接受的同类食物即可。如果孩子是一类食物都拒绝,如叶子菜、红肉,才需要进行干预。
【Q:孩子13个月,太恋奶了,不肯吃东西怎么办?】2015.10.6
A:一岁前没有控制好喂奶和喂辅食的次数与分量,是导致孩子一岁后过度恋奶不肯吃饭的原因。随着宝宝能稳定吃一餐较多分量的辅食,就可以逐步代替掉一次奶。靠近一岁时要有意识调整全天600毫升奶以下,为幼儿饮食作过渡。如果孩子没有充分接触食物和锻炼进食的机会,一岁后吃东西更抗拒。
【Q:亲喂改成瓶喂,孩子不肯喝奶了,怎么办?】2015.10.6
A:大部分经历过亲喂的宝宝都会抗拒奶瓶,设身处地想想并不是宝宝的问题。小宝宝有强烈的感受需求,奶瓶喂养带来的不愉快可能令他拒绝喝奶。更换仿真度更好及流速更合理的的奶嘴、喂奶时细语沟通、安静环境喂奶、妈妈多陪伴,都是改进方法。实在抗拒,更换其他容器喂奶。
【Q:孩子挑食得很,该怎么纠正他呀?】2015.10.6
A:孩子挑食,不要急于问责孩子,家长同样需要接受餐桌教育。孩子口味受家庭影响较大,可以说挑食的孩子必然有至少一位家长存在不同程度的挑食。家长无意识流露某些食物不好吃、餐桌上挑挑捡捡、因自己的偏爱很少购买某些食物等,都会影响孩子的选择。吃饭同样是种以身作则的教育。
【Q:给孩子尝试新食物,一直不接受啊怎么办?】2015.10.6
A:吃饭问题的原则大都是统一的:1、暂不接受的多尝试,两三天不接受你别信心崩塌慌神了。2、有进步的多鼓励,有时孩子明明做对了,没有得到大人的反馈,好习惯就很难巩固。3、大人只提供帮助,不要干涉。该提供粗糙食物就提供、该搭配营养食物就搭配,没你事了,吃进去多少孩子自己决定。
【Q:孩子十个月,就是不肯乖乖吃饭了,是不是奶的原因?要断奶吗?】2015.10.6
A:一岁左右的宝宝常常出现扔饭菜、扔餐具、吃饭分心、对食物有偏爱、拒绝被喂等“不好好吃饭”的现象,是生理心理双重发育在进食行为上的表现。通常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家长注意配合和指导就可以了。与喝奶并没有直接关系,为此断母乳太可惜了。即使不吃母乳,同样要吃其他奶制品的。
【Q:宝宝吃菜吃饭都行,就是吃肉太少了!早上吃一个炖蛋,中午吃两个虾,晚上吃一点肉末,会营养不够吗?】2015.10.3
A:孩子一岁后每天肉蛋鱼虾加起来100g左右足够(带壳带皮的重量),如果奶喝得多,还可以减量。这个分量其实没多少,比如一个中等鸡蛋就有五六十克、一只基围虾二十多克、麻将牌大小的肉二十多克。大人感觉吃得“分量少”不一定准确,可以买一个厨房秤比对一下,几次下来目测也八九不离十了。
【Q:孩子就是不爱吃肉,好愁啊!】2015.10.1
A:孩子不爱吃肉可能的原因有:家人没有吃肉习惯;咀嚼力不够处理肉类困难;辅食添加初期因怕过敏等原因接触肉类太少;烹调方式欠佳口感不好;过分强调吃肉导致孩子反感;有口腔问题;某些营养素如锌缺乏导致味觉改变等等。孩子并不需要太多的肉,发育正常,通常说明他摄入的蛋白质也充分。
A:如果一岁前没让孩子接触足够丰富的食材,一岁后再来培养对新食材的感情、纠正挑食毛病难度会大增。随着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萌发,对不熟悉的事物会本能采取观望、拒绝态度。如果要让孩子接受新食物,一定要保持耐心。每次吃饭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有的食物要展示二三十次才会肯尝试。
【Q:六个月宝宝吃米粉只能吃几口,还有什么能代替米粉?】2015.9.29
A:六个月宝宝每次辅食本来就只能吃几口。辅食不是为了“灌饱”孩子,而是品尝不同的质地和味道,培养进食兴趣和习惯。对某一种食物兴趣不大也不是问题,尝试其他食材,以后再试现在这种。宝宝喜好总在变化,家长能做的就是按照一定频率让他接触不同的食材和性状、鼓励自主进食。
【Q:宝宝7个月,米糊只能吃一点点,看到其他8个月的宝宝能吃小半碗粥了真发愁!】2015.9.29
A:七个月本来就是吃几口啊。和别人比没意思,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看好自己宝宝发育情况就行。
【Q:孩子蔬菜挺爱吃,但是荤菜都基本不吃,会不会缺营养?】2015.9.24
A:如果孩子基本不吃动物性食物(肉蛋鱼虾)和豆制品,要获得均衡的营养比较困难,尤其容易出现铁、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缺乏,造成贫血、食欲不振、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合理而丰富的饮食,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孩子的权利。任何严重的偏食都要尽早干预,而不是屈从于孩子的选择。
【Q:宝宝3个多月,我开始上班了,白天他只能勉强喝100多毫升奶,明明肚子很饿就是不吃怎么办?】2015.9.24
A:目前宝宝白天拒绝喂奶的原因可能有:口腔感染(需要配合检查)、不习惯新的奶瓶奶嘴(更换别的奶瓶)、喂奶姿势让宝宝不舒服(不要压后脑勺和硬塞奶嘴)、妈妈上班让宝宝不高兴(回家亲喂、多与孩子皮肤接触、保持夜奶)、白天的护理人不熟悉、生理性厌奶(保持喂奶场所安静)等等。
【Q:孩子不爱吃的东西要不要继续给啊?每次给都是不吃的,心好累!】2015.9.22
A:孩子不接受的食物,一直尝试就是王道。持续呈现食物,家长以身作则,会对孩子造成暗示:这东西可以吃,大家都吃,而且妈妈还会经常给你吃。如果家长本身惧怕“孩子不吃”这个结果,会让孩子觉察到食物有点“不对劲”。自己平常心,保持食物端到他面前就行了。
【Q:宝宝7个月,给他吃压碎的香蕉泥死活不吃,自己拿着香蕉啃倒愿意,这是怎么回事啊?】2015.9.20
A:宝宝喜欢手指食物,以及能自己“操作”的进食方式,是学习进餐的必然趋势。张嘴被喂,在家长看来轻松方便,却不利于宝宝对食物和餐具兴趣的培养。当宝宝出现不愿被喂、喜欢自己玩弄食物时,家长要调整心态、尽量配合和协助。
【Q:宝宝8个月,以前很喜欢吃米糊,现在看见勺子就躲。面条能吃一些,米饼也会吃一些,是什么原因啊?】2015.9.20
A:宝宝已经很明确告诉你,不要给我吃那些稀烂的东西了,我要吃硬的有嚼头的。
【Q:我家孩子一岁多,真是完全不肯吃蔬菜,我已经没招了。】2015.9.15
A:一岁孩子完全不吃蔬菜,家长在辅食添加过程中一定存在失误的地方。孩子对食物的喜好逐渐凸显,纠正挑食会更加困难。目前可作的努力有:继续每天尝试,同时家长以身作则吃一样的菜;看绘本或动画片中小朋友吃菜的样子鼓励模仿;带孩子一起买菜洗菜参与烹调;多表扬进步的部分哪怕一小口。
【Q:我家宝宝就是不肯吃胡萝卜,试了好几天都不行,还要继续吗?】2015.9.15
A:婴幼儿期对于新食物的拒绝非常正常,许多宝宝都偏爱自己更熟悉的食材。尝试多少次才能让宝宝接受新食物?有研究表明这个数字需要达到8~10次。然而很多妈妈尝试一两次、三四次被拒后就下定义为“不爱吃”和“挑食”了。在2岁前对“不太喜欢”的那些食材保持小分量地不断呈现,就能有效纠正孩子的偏好。
【Q:9个月宝宝吃什么辅食都很抗拒,看见勺子就扭头,自己拿着吃的能吃点。逗着玩也能吃点,该怎么纠正?】2015.9.15
A:孩子很明确想自己吃,那就放手让他自己尝试,家长协助就好,不要硬喂。
【Q:孩子不爱吃饭,急死了!老被念叨瘦。邻居家孩子就爱吃,他们推荐喝四神汤这个有用吗?】2015.9.11
A:孩子吃饭香绝对不是喝什么补汤的结果。对食物感兴趣、进餐习惯和氛围好、食物有吸引力、消化功能正常……才是“吃饭香”的原因。“天天被念”的家长不在少数,自己了解了何为科学的喂养和增重,才不会被这些言论左右,才不会因为别人一句孩子哪里不好而纠结万分寻找安慰。
【Q:宝宝刚6个月,辅食添加米粉过后忽然不爱喝奶了。试过掺奶在米粉里连米粉都不吃,是怎么回事?】2015.9.7
A:家长觉得挺好的方法,有些宝宝未必领情,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食物,新的口感,新的滋味,新的进食方法,很可能拒绝。宝宝4~6个月常出现生理性厌奶,原因是出牙不适、对外界刺激更敏感不专心吃奶、味觉发育对奶味厌倦、前段时间喂食过多等。只要宝宝精神好、体格保持适度增长就不要太担心,通常情况不超过一个月。家长可以做的有:减少吃奶时的干扰、更换喂食工具、少量多次喂食、增加运动、以及等待。
A:食物对小宝宝而言和玩具没什么区别。塞进嘴的目的,“咬一下试试什么感觉”强于“好吃的东西我要吃掉它”。如果孩子对食物没兴趣,自然也就不会主动去拿。食物处理成适合大小,大人示范这个东西“怎么玩”,或者扶孩子手把食物放入嘴里体验。如果他确实不感兴趣,迟些再试。
【Q:孩子13个月,只爱母乳,各种辅食都不愿意尝试。我是不是该断奶才能解决啊?】2015.9.7
A:减少母乳,这个大人可以控制的。一方面怕孩子吃不饱哭闹给他吃母乳,一方面又怪孩子吃的少,不是自己矛盾的做法吗。断母乳不是根本办法,即使不吃母乳同样要喝其他奶。现在孩子已经开始拒绝之前不熟悉的食物,需要更长时间的调整。一岁母乳宝宝还不肯接受辅食,多是辅食添加的安排不合理导致。爱喝母乳本身没有问题,但妈妈要知道,宝宝一岁后所有奶制品都会退居二线,辅食成为营养的主要来源。所以在宝宝能够顺利吃两三次辅食时,就要逐渐用辅食代替一次母乳。而不是因为宝宝吃得不多、吃得不好就无限用母乳来补足。
【Q:孩子特别恋奶,辅食吃得可以忽略不计,体重已经三个月没涨了怎么办?】2015.9.7
A:已经出现影响生长的情况一定要限奶了,营造饥饿感,重新对食物产生兴趣。母乳虽好,不要神化。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更要合理安排好辅食。开始添加辅食后,就要有计划地用辅食替代一部分母乳。如果宝宝出现偏爱母乳、拒绝辅食的情况,更要引起重视予以引导,而不是“不吃就不吃,喝奶就行”,否则到一岁后孩子自我意识萌发,更不愿接受那些完全不熟悉的食物,调整起来更困难。
@汪之顼:添加辅食不仅仅是补充能量和营养,而是让宝宝学习吃饭。在恰当的时机、合理添加辅食对吞咽、咀嚼和食物味道的感受与成年后的饮食能力有重要促进。长达后吞咽困难的孩子需要检讨一下是否得到过合理辅食添加。
【Q:孩子只要看见我下班回家,不论在吃什么都要扑上来吃奶。有时晚饭吃着吃着忽然就要求喝奶,要给吗?】2015.9.7
A:孩子对母乳喜爱是天经地义,但是不能无限制、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奶要求。尤其是当吃奶已经影响到正常吃饭,家长要坚定自己的态度。吃饭时间尽量回避,不要让孩子分心。孩子如果求奶,告诉他固定时间才可以吃,引导把注意力转移到吃饭上来。家长的态度可以左右孩子的态度。如果每次都很容易得到满足,那么孩子也分不清到底什么要求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Q:宝宝9个月,之前吃辅食不错,最近开始东张西望不专心了,我该怎么办呢?】2015.9.7
A:宝宝对目前的辅食兴趣减弱,很可能是食物的吸引力已经不够了。比如宝宝还在吃泥糊状的食物,就可以过渡到碎末或者小丁块,增加食物硬度适当咀嚼。还可以把食物做成能自己拿捏的形态,增加进食兴趣。
【Q:孩子只肯吃几种菜,最爱吃水果和零食了,愁!】2015.9.3
A:挑食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家长没有把好关。想让孩子自发自觉、合理搭配营养食物来吃,无疑是痴人说梦。家长有责任将其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平时就注意提供尽量健康而多样化的食物,对于不良偏好加以限制。而不是等孩子挑食严重,再把责任推卸给孩子。
A:番茄也不是必须吃的食物。孩子拒绝番茄通常是因为酸味太浓,可以用圣女果代替烹调,比较甜一些。
【Q:宝宝9个月,辅食吃得好少,每次就十来口,会不会影响发育?】2015.9.3
A:9个月的宝宝本来辅食就吃得不多,一般也就吃浅碗底那么多。辅食到底够不够,需要结合生长发育情况来判断。
【Q:孩子现在只喜欢吃蓝莓,之前喜欢的香蕉苹果也会吃点,但是其他吃过的水果都不肯吃是怎么回事?】2015.9.3
A:孩子对某些食物的喜好并非一成不变,以前喜欢不代表一直喜欢,反之亦然。只要不是完全拒绝某一类所有的食物,可以等待。
【Q:孩子刚添加辅食,吃得还不错,但是忽然奶就不愿意喝了,哄哄骗骗一天才500-600ml怎么办?】
A:孩子尝试到了新的食物,对此感兴趣,很可能因此对吃了很久的“奶”感到厌烦,产生一段时间的厌奶情绪。奶量尚可,可以补充一餐酸奶,发育情况良好的话可以继续等待一段时间。
A:一直吃辅食情况不错的宝宝忽然拒绝所有食物,首先考虑是不是对目前的食物“厌烦”了。比如经常给吃拌米糊、拌粥、拌面等等。可以尝试给一些新鲜的做法,让宝宝能自己抓握、增加进食的新鲜感。
【Q:孩子之前吃饭还可以,最近给什么都不爱吃了,是怎么回事?】
A:吃饭良好的宝宝突然拒绝所有菜,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做法太单调,如一直是菜肉拌饭拌粥煮面。2从未展示过完整的食物,如整朵西兰花、整片胡萝卜、整只虾肉。3自己掌控食物机会太少,对食物丧失兴趣。4存在口腔问题,使需要咀嚼的食物处理困难甚至疼痛。5模仿家长、小朋友、故事中的情节。
【Q:宝宝8个月了,现在吃到米糊就不肯张嘴是怎么了?】
A:宝宝随着每一次辅食接触食物,对处理食物不断积累经验,加上餐桌上看到家长进食的动作,在吃泥糊状食物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对更粗糙的食物产生兴趣。此时再给糊糊,孩子就可能拒绝了。适时转变为粥、面、饺子、包子等食物,以能自己拿捏的食物为佳,增加进食兴趣。
【Q:不爱吃蔬菜的孩子,有什么办法吗?】
A:孩子不爱吃蔬菜的原因有:1)咀嚼力不够,难以处理纤维较多的蔬菜。2)家长给的食材太大,不适合孩子当前的咀嚼能力。3)辅食添加初期接触的蔬菜种类太少。4)不了解蔬菜,对食物没有感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通过水果块、馒头片等增加咀嚼力锻炼;将蔬菜处理得更小一些;把蔬菜和其它食物混合;将蔬菜制作成可爱的造型;带孩子买菜洗菜,帮助了解蔬菜;家长以身作则示范吃蔬菜;绘本和小朋友的引导。
【Q:孩子蔬菜吃得还可以,就是不肯吃黄瓜和土豆这两种,需要纠正吗?】
A:少数几种食物不吃,并不会影响健康。只要不是某一类完全不吃(比如所有绿色蔬菜都不吃)就不要太担心。
【Q:我家孩子吃东西一直很挑剔,就爱吃那几样,要怎么改变他?】
A:除了受饮食习惯大环境影响外,孩子对具体的食物不存在喜欢和不喜欢的预设立场。没有“天生挑剔”的孩子。如果孩子出现挑食偏食,绝大部分责任在于家长。比如辅食添加是否合理而丰富、喂养习惯是否正确、有没有根据大人的喜好来左右孩子的食物等等。
【Q:给孩子加辅食,有的很爱,有的完全不爱。我也不知道他喜欢吃什么了?】
A:添加辅食初期阶段就是为了尝试不同食物的味道和质地,让宝宝有吃东西的兴趣。宝宝对于某些食物不愿接受的话,不要气馁,暂时改换其他食物,过一段时间后再单独或混合尝试,宝宝的喜好并非一直不变。但要注意把这些食物着重记录下来,不要因为暂时不吃就剔出辅食菜单。
【Q:喂宝宝吃辅食,一点都不肯张嘴是怎么回事?】
A:可能是提供辅食的时间不对,可以安排在早上起床后半小时、两餐奶之间,这样比较有饥饿感。不要在宝宝快要睡觉之前给,防止宝宝吃困了发脾气。另外提供颜色鲜艳的餐具,用来吸引宝宝注意力。
【Q:孩子吃东西真的好少啊,每顿都是吃几口,一直如此,到底为什么?】
A:孩子排除身体疾病原因,不会无缘无故“绝食”。长时间进餐量极少,大部分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喂养习惯,孩子对吃饭没有概念与期望;自己进食的乐趣被剥夺、吃饭成为别人的事;食物性状与花样不合适,对吃饭畏难或厌倦;进餐氛围不好,家人责骂或者不能起到榜样作用。
【Q:孩子一直吃米饭挺好,最近忽然不肯吃了。我能换成意面什么的吗?还是每天必须有一次米饭?】
A:换成适合咀嚼的主食都可以,不一定每天都要包含米饭,意面是不错的选择。过段时间再看,孩子兴趣可能又回来了。
【Q:孩子自己吃米饭,舀不起来就发脾气乱扔,该怎么处理?】
A:孩子刚接触米饭,还没掌握进食的技巧;加上餐具使用不熟练舀不起米饭,双倍的挫败感让孩子愤怒而出现情绪失控的破坏性表现。家长注意做示范,米饭如何舀入嘴中;以自己为示范安慰孩子,“妈妈这么大也不会,慢慢就会了”;孩子实在哭闹的时候,转移注意力暂时收走米饭,等平静后再尝试。
【Q:孩子吃过一次苹果块干呕之后,为什么就再也不肯吃了?】
A:有家长发现,孩子在接触新的食物性状遭到挫折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愿再尝试。探索新事物是孩子天生的热情,为何他们反而失去勇气和自信?这或许和家长的表现有关。见到孩子干呕就吓得惊慌失措,见孩子处理不好碎末下次就弄回稀烂状,无疑在暗示孩子:你不行,你做不了。于是退缩,就成了孩子的自我评价。
【Q:孩子刚10个月,以前吃米糊什么都挺好,最近突然什么都不吃了,是怎么了?】
A:随着咀嚼和进餐能力加强,孩子对柔软的食物如米糊烂面逐渐丧失兴趣,需要适时转变食物的粗糙度和硬度。可以尝试软米饭、馒头、饺子、小饼等形式,以及增加孩子自己拿捏着进食的机会。
【Q:孩子6个月了,但是对辅食还不感兴趣,该怎么引导?】
A:经常带孩子看大人吃饭,作出夸张的“好吃”动作;控制奶量,在两次奶之间较有饥饿感时喂辅食;使用颜色亮丽的餐具。
【Q:有些孩子真的好能吃,我家孩子就跟小猫一样吃一丁点,是不是随大人?】
A:“食欲”受很多因素影响,内在的比如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性、肠胃蠕动能力等,可能与一些营养素相关;外在的更多,比如对食物的兴趣、用餐氛围、运动量、食物感官、精神情绪等等,单说是随大人,并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