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岁孩子都是“扔勺王”?

标签:
一岁扔勺子吃饭问题喂养坏习惯 |
分类: 儿童营养知识 |

孩子悄然长到一岁,家长发现曾经那个乖乖张嘴吃辅食的宝宝忽然在餐桌上变得不可理喻,再也不能安心吃完一顿饭了。抓饭菜、甩餐具、东张西望、吐食物……一顿饭下来简直像进行了一场搏斗,满地散落的饭菜更像硝烟褪去的战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举动就是扔勺子了,几乎每个到一岁左右的孩子都有过扔勺子的阶段。从微博上向我咨询的问题来看,扔勺子也是这个年龄段吃饭时最令妈妈难以忍受的。一顿饭扔了拣,拣了扔,准备好几个勺子也不够用。
我的孩子也不例外,一岁过后对扔勺子的迷恋达到了巅峰。吃一顿饭我的腰都快折断了。而当我饶有兴趣地搜索一下,发现不管从度娘还是各类育儿论坛,给出合理解释的都比较少。一般无外乎是建议家长没收勺子,不能纵容孩子的“坏习惯”,必要时得严厉喝止。
可大家想过吗,为什么这么多一岁的孩子都会出现这种“坏习惯”?到底是性格成长的个例,还是心理发展的普遍现象?
今天我就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为大家分析一下孩子爱扔勺子的真正原因。
一、反复进行获得学习经验
婴儿从混沌中降临这个陌生环境,一切都是崭新的,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融入这个人类的大千世界。婴儿的学习能力远超过成人,尽管在大人眼里他们是那样不起眼的小不点,但在生命的最初前两年,孩子就能掌握成人的全部认知,只是深度有所不及而已。
当婴儿长到一岁,进入幼儿阶段,他们的学习速度逐渐变缓。在对周围世界的刺激和反应之间,往往需要很多次的学习才能掌握要领。有时我们看着孩子反复摇动一个玩具、重复一个听起来没有意义的音节,都会觉得孩子是那样懵懂可爱,其实这都是他们在努力学习。
从宝宝添加辅食开始,勺子就成为他们与食物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他们那样好奇:这个能把美味东西送到我嘴巴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着他们直到一岁左右开始一探究竟。最初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观察,然后是笨拙地抓起来把玩,再然后就是甩和扔。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六个月添加辅食的时候他不扔,非要到一岁左右才开始扔呢?这与孩子的身体发育是有关系的。
不管是温顺的孩子还是暴躁的孩子,身体发育都是从上到下、从粗放到精细的。从上到下,是指婴儿的发育首先从头部开始,最后才到脚。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先能抬头、然后能控制躯干坐起来、最后才能控制腿部学会站和走。从粗放到精细,是说婴儿首先掌握了蹬腿、翻滚等大动作之后,才开始较好地掌握捏、钳、握等精细动作。
所以孩子到了一岁,正是进入了精细动作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有能力对感兴趣的东西准确地抓取和转动,以及做更进一步的控制尝试。显然,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热爱操控小勺子,就是生理发育的趋势所致。
二、感知运动促使智力发育
每个孩子都是积极的探索家,小的时候看见一个感兴趣的玩具,往往靠眼睛看和牙齿啃咬,等孩子稍大一些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全面的考察。比如翻转、揉捏、甩抛、拨弄,从而观察不同动作对玩具造成的结果。这可比张开嘴巴吃饭菜有意思多了,不是吗?
在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从出生到2岁左右是第一个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通过自己的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并促使智力的早期发育。
可能家长觉得智力发育就是大脑会更好地思考,其实在2岁之前,孩子通过动作来解决问题的几率远大于用头脑来思考。比如把孩子的玩具放进一个打结的塑料袋,孩子首先会尝试拍打、撕扯、脚踩甚至放在嘴里咬袋子,而很少会观察塑料袋打结的地方,哪怕是稍微一拉就能打开的结。而对于大孩子来说,显然用先思考后行动的流程会更多。
当孩子认识一个新物体的时候,他们也就更倾向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动作来获得不同的反馈。比如玩一盆水,孩子会摸水、捞水、猛烈地拍水,以观察水的不同变化。比如对勺子,孩子也会握起、放下、挥舞、抛掷,来看勺子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家长一定注意到孩子每次把勺子扔到不同的位置都会直勾勾地盯着落地位置找寻它,正是期待着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除了吃饭时坐在餐椅上,很少有机会到达这么高的位置并且自由活动上半身(被大人抱着也很高但是活动受到限制),“高空掷物”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游戏,从物品的反馈中可以获得空间感觉的提升。爬行时间超过7周的孩子,在空间感觉上的体验要高于爬行时间不足4周的孩子。勺子的掉落给他们观察高度空间一个很好的契机。
所以在餐桌上看似无理的举动,是孩子在认知一个全新的物品,只不过他的兴趣高昂地过了头,以致于忘记了吃饭才是上餐桌的最初目的。
三、可逆反应简直像个魔术
成年人都知道,物质是守恒的,许多动作都是可逆的。比如我们将荔枝吃进嘴里,又把荔枝核吐出来,这是多么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在一岁左右孩子的眼里,他们却觉得如此不可思议:怎么吃进去一个白色的还能吐出来一个褐色的呢?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动作可逆”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的领域。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倒退的。比如给孩子喝水如果太烫,家长会用两个碗相互倒来倒去快速变凉,在孩子看来真是个神奇的魔法,再比如家长吃了一粒杨梅,感觉太酸了又吐出来,孩子看见也会觉得太奇妙了,他们以为放进嘴里的东西就会变没有了。
勺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他们第一次扔勺子,家长给捡起来时,魔术便发生了。这个自然而然的举动让孩子发现“掉落的东西”竟然是可逆转的,还能再回来。于是他们不断地欣赏这出魔术,扔了捡起来,然后再扔出去,乐此不疲。与此同时,累趴的家长不胜其烦,认定孩子就是在和自己做对,没事找事。看,你们是不是错怪了孩子?
四、不是孩子故意不体谅
有许多给孩子贴上“不体谅大人”标签的事件,同样是一种误解。比如回到家很累想躺一会,孩子却非要拉着你玩玩具;比如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孩子却哭哭啼啼找你抱抱。我们往往认为这种孩子自私、不爱大人。心想我对你这么好,怎么你就不能体谅我一点呢?
其实真的不是孩子故意为难你,而是在一岁左右的孩子,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育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别人的想法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水平上,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举动给周围人带来的麻烦。
并且,他们考虑事情还只有单一的某一个方面,无法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家长说:让我休息几分钟就陪你玩玩具。他们无法理解立刻玩玩具和过几分钟玩玩具的区别,只知道现在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家长说:先吃饭,吃完了饭随便你扔勺子。他们也会想:扔勺子还要分吃完饭和没吃完饭吗?不管了,我现在就是要扔勺子!
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孩子真正能体谅你,能明确理解别人和他有不同的思想,需要到7岁左右。那我们要求一个一岁的孩子能设身处地为大人着想,是不是太强人所难了?
五、扔勺子的娃还能不能管了?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一岁左右的孩子吃饭扔勺子,是生理、心理双重发育的趋势,并不是“坏习惯”,更不是“对着干”。
那我们需不需要管了?就随便他扔吗?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孩子在学会手膝爬行前,会有个非常有趣的动作,就是手和膝盖撑地,撅起屁股左摇右摆、前后晃动,有时候还会把自己晃倒。这就是孩子在进行爬行运动之前的自我平衡练习。同理,在孩子学会用勺子之前,对勺子的各种摧残蹂躏,也是在为抓握勺子自我喂食进行前期的准备。
通常孩子会在全面理解什么是勺子之后停止这种兴致盎然的抛掷。当然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可能是几天到几周不等。我家孩子大概在疯狂了近一个月后突然停止了,对于这个东西他已经懂了,也就没兴趣了。
所以家长不应该责骂和阻止孩子的这种举动,而应该适时告诉和指导孩子:这是勺子,是用来吃东西的,我们这样拿……这样拿……就能将食物送到嘴巴里了,你真棒!
对于还没准备好自己喂食,只是单纯对于扔勺子感兴趣的孩子,家长要多准备几个“待扔”的勺子,多一些耐心等待。如果实在弯腰累得慌,就学我给勺子绑根绳吧!
前一篇:辅食食材探秘(四)——胡萝卜
后一篇:蔬菜水果,哪个更适合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