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请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这个标题中,你读出了什么?
【叶圣陶简介】叶圣陶先生最早提出了“语文”这个词,可以说他赋予了语文这个学科以生命。他追求的是像“语文”一样,有生命、有力量的文字。
先生:“先生”是作者对叶圣陶的敬称,你认识哪些先生?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胡适,追求自由,不默而生。杨绛,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范仲淹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百无一用是书生,不折风骨也是书生。每个时代都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明知力量微弱,却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用笔墨唤醒沉睡的民众,用自己的生活态度引导他人。
本文的作者为什么要称叶圣陶为先生?我们可以从哪里发现原因?二三事:几个片段事件。让我们逆时间的浪潮而上,追忆“先生”二字背后的力量。
二、课前已经让大家使用自己的略读策略在5分钟内略读课文,概括“二三事”,【总结:根据以下策略,再次略读3分钟,修改自己的答案。】这些事件可以分为哪两个方面?
略读策略:1.确定阅读重点,根据题目或自己需要获得的信息确定;2.关注开头、结尾、段首语句等关键之处;3.要默读或扫读,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快速阅读。
描改标点;修润文章;送别客人;回复信件;
写文明白如话;删除废字;分“做”和“作”。
两个方面:待人、律己,你是根据哪些关键的概括性语句判断的?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厚道、宽厚、仁厚,概述他待人方面的品质;总起】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对自己的要求严格;承上启下】
这种将评价性语句穿插于事例之中的方法就是夹叙夹议,这些评价性语句旨在突出事例包含的意蕴,揭示人物高尚的品格,画龙点睛。
一个人的美德不是一个词的概括,而是从事件、语言等细节中展现的,因此在略读后,更要走进事件、走进语言,从而走近人物。
三、课前让大家参考示例找到并批注自己感兴趣的能够表现叶先生品行的细节,现在请大家小组四人探讨你找到的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称叶圣陶为“先生”,修改补充你的表格。
修润课本 润:润物细无声,细致地优化。如何修润?
从“不必客气”、“直接”、“不限于”、“都”、“千万”等词中看出他谦虚恳切,不耻下问的品质。【为什么要重视标点和普通话?语言文字的规范,文化传播。】 谦
日常交往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连续的短句,停顿,显得动作性强,画面感足。)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副词,年老了依旧如从前,谦恭有礼。)
自始至终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即“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于各类事物之中。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承上启下评价】礼
第二天就(回信速度快,待人真诚)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看到我凄惨的境遇,十分懊悔痛心)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两个悲伤有什么不同?情感的直接流露,对青年后辈的关心,与人共情。)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难得的人、难得的真情,引起我的感触,使我产生更深的敬意。) 仁
“严”写作风格,文风,细节要求:细致,简明流畅。
“厚”是什么?谦、礼、仁的德行,君子的品格。
四、学到现在,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两个形容词的意味?热闹喜悦→纷乱惊扰)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喜成悲则更悲,以乐景衬哀情,痛惜、哀伤、怀念。)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两处停顿,表现沉痛的哀悼与怀念)我常常(常常想起他,表达对他的思念和深情)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表达对他主张的推崇,希望所有写文章的人都能学习他的主张)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称叶圣陶为“先生”,是因为作者敬重、怀念他,而表达对一个人敬意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的思想主张传承下去。
什么是先生?先生走在我们的前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值得借鉴学习的品质和主张,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受他们的精神熏陶。因此我们作为学生,要从学习、生活的细节之处开始,继承叶圣陶先生的谦虚真诚,对文字的规范细致,不枉为“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