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共体线上教研:第六次集体备课

(2022-05-11 13:50:49)
分类: 7、第6次集体备课

项目名称

次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白玲玲

活动时间

5.7

活动地点

五楼录播教室

活动主题

石壕吏

主讲人/主备人

主评人/开课人

施文文、郑明明、叶佳佳、黄丽红

参加对象

全体语文组

申请学时

1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逾、走、怒、苦、衰等实词的含义,进而把握文章大意。

2.分析探究老妇、官吏和诗人的情,感受他们的复杂心情。

3.理解诗人忠君和爱民的矛盾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三幅对联,都是在写杜甫,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

草堂传后世,

诗圣著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学生思考)

我们能从字里行间能读到一个心忧天下、心念苍生的杜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代表作之一《石壕吏》,由诗入情,深入品读杜甫的对天下苍生的深沉情感。

一、初读:辨音明意,走近石壕村

听读录音,生读。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复述故事内容

要求:讲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朗读课文,用诗中的一个字表达你最深刻的感受

预设学生的两种感受:苦——妇啼一何苦!一何苦,多么的苦啊!怒——吏呼一何怒!一何怒,多么的愤怒啊!

无论是还是,最终都可转变到

(教师板书:苦)

、赏读课文,探究人物的苦情苦役苦心

(一)老妇人的苦情

1.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谁能告诉我们?

学生通过独立赏读课文,理解苦情:

1)丧子之痛: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新,刚刚,最近。失去了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丧子)

2)贫寒之苦:

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无人,无男人。无完裙,没有完好衣服。(家境贫苦)(辅助学生理解古代 ,以男人为壮劳力,是家庭的顶梁柱。)

3)用心良苦:

A.自觉自愿:老妪力虽衰——衰,弱。虽,即使。(虽年老体衰,但自己愿意顶替。)(她本来可以不去,为何要去?)

B.着急心态: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急,快速。犹得,还能够。(老妇的心情如何?着急。急什么?赶紧让官吏离开。为什么要这样?)

C.内心用意: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惟有乳下孙——捉,抓。逾,翻越。惟有,只有。(一抓一逃,一老一少,保住男丁,维系家庭。)

用心良苦:老妇迫不得已的苦痛,隐瞒老翁,维护儿媳,保住家庭。

此时为帮助学生理解用心良苦,呈现助读资料1——古代兵役制度:

《新唐书·兵志》的话:开元旧例凡民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旧唐书·食货志上》的记载: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2.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体验老妇人的苦情。

要求:理解体验老妇人的三苦——丧子之痛、贫寒之苦、用心良苦。读出苦的感受。

(二)官吏的苦役

1.面对这样一个悲苦之人、困顿之家,文中的吏怎么样?

怒!——吏呼一何怒!呼,吆喝,大声喊。怒,粗暴,凶横。

1)这个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发挥想象,进入情境)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完成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学生尝试回答:

A你家的男人都到哪里去了,赶快上前线服兵役!

B.你家还有什么人?都说出来!

C.让我进去看看是不是真的!

D. 那谁去战场?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上述环节,主要让学生体验官吏的愤怒,也照应故事情节的发展。)

8.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确: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这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的一种表现手法,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2.你怎么评价这个吏的怒?

1)工作辛劳之苦:怒中有劳累——有吏夜捉人(白天做了,晚上还得工作)

2)不被理解之苦:怒中有无奈的苦痛——老翁逾墙走(一抓一逃,人们不理解不配合)

此时呈现助读资料2——安史之乱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3)任务艰巨之苦:有吏夜捉人——捉不是征(征兵任务艰巨,前方战事吃紧,急需兵员补充,来不及了。这是他的使命。必须完成,所以没有男人抓女人。)

——吏也很苦啊!辛劳、无奈、痛苦啊。

(三)诗人的苦心

1.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制止了吗?没有。说话了吗?还是没有

1)朗读最后一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谁在哭泣?

哭泣者:孙子、儿媳、老翁。

2)谁听到了?听了多久?

闻哭者:夜久,我啊,一夜未眠。

3)为什么我一夜未眠?请四人小组讨论。

出示助读资料3——杜甫官职

杜甫在前一年(公元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注解:司功参军,官名。唐朝时掌管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权力很大的一个官)

(以杜甫当时的官职,应该是没有困难解决住家的问题的,但是杜甫没有做。引发大家的思考。)

交流结论:

A.内疚、自责。老翁一家留我住宿,我却没有帮助他们逃脱苦海,有恩不报非君子。

B.纠结、矛盾。一方面是官军征兵评定叛乱,不能误了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又觉得军属之家,要感激帮助之。既反对战争,又支持这场战争,因为它为了大多数百姓的幸福:矛盾纠结的苦痛。诗人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中过了一夜。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此时此刻,与老翁告别,诗人会是怎样的神态、表情和心情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神态、表情、动作描写。

3.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文字

同情,无奈,痛苦,纠结、矛盾……

(用神态、表情描述)

小结:诗人的心情——内疚、自责、纠结、矛盾、无奈、痛苦。

(四)苦世

1.带着刚才的阅读感受,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其中的味儿。

学生朗读。

2.刚才,我们从课文中读出了苦情的老妇、苦役的官吏、苦心的诗人,那么,你从他们身上读到了什么?

苦命的时代:人们生活艰苦、不聊生,百姓不得安居乐业,官府不得专心吏治。怎一个苦字了得啊。

杜甫有清晰的国家意识,对朝廷和社稷的忠贞像血液一样流淌在生命中;杜甫也有强烈的民本意识,他为动乱中的天下苍生感到深深的心痛。他既不能对国家大事无动于衷,又不能无视和冷漠对待普通百姓的悲苦遭遇。正是这样的处境,才使得他的诗歌在客观叙述中显得那么悲苦与沉郁。旁观,未必都是因为冷漠;旁观,更未必都能超脱。这可以说是最心痛的旁观。

过渡: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我们来读一读其中的句子。

拓展延伸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有声。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新安吏》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垂老别》

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摩尼、耶稣。

——卢光政

必做作业:背诵《石壕吏》

选做作业: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中的其他诗歌,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教共体线上教研:第六次集体备课

教共体线上教研:第六次集体备课

教共体线上教研:第六次集体备课

教共体线上教研:第六次集体备课

教共体线上教研:第六次集体备课

教共体线上教研:第六次集体备课

活动反思

与 意见

准备充分,讲解到位。但内容选取是否实践落地。

过程确认

            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黄小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