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阅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二三事;
2、通过揣摩课文的语言,体会叶圣陶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从中了解语文学习的规范;
3、品读首段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景仰追思之情,加深对叶老高尚品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在上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从标题读作者的心思,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告诉了我们阿长这个主人物以及“阿长与山海经”这个中心事件,同时也是我对阿长情感的转折点。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请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这个标题中,你读出了什么?
叶圣陶 先生 二三事
(主人物) (称呼)
(事件)
叶圣陶先生最早提出了“语文”这个词,最早课本上“语文”二字就是叶圣陶先生所写,可以说他赋予了语文这个学科以生命。【叶圣陶简介】
先生:鲁迅先生、闻一多先生……是作者对叶圣陶的敬称,杨振宁与邓稼先是老友,萧红与鲁迅、臧克家与闻一多亦师亦友,本文的作者张中行与叶圣陶先生是什么关系?【张中行简介】
二三事:几个片段事件。
作者为什么要称叶圣陶为先生,其中包含着他怎样的情感。
二、3分钟略读课文,概括“二三事”
略读策略:1.确定阅读重点,根据题目或自己需要获得的信息确定;2.关注开头、结尾、段首语句等关键之处;3.要默读或扫读,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快速阅读。
描标点;修润文章;送别客人;回复信件;(待人)
写文明白如话;删除废字;分“做”和“作”。(律己)
两个方面:待人、律己,找出判断的关键性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内容作用:厚道、宽厚、仁厚、敦厚,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概述他待人方面的品质】【结构作用:总起性评价】因此对他待人方面品质的描写主要集中在3-5段。
一个人的美德不是单调的一个词的概括,而是从事件、细节中展现出的,语言是有温度的,因此在略读知道文章大致内容后,更要走进事件、走进语言,从而走近人物。
三、小组合作,四人一组,找一找作者从专业领域、末节之事、人情内外三个方面写的关于叶圣陶先生待人方面的事,并从描写、用词等细节之处出探究作者对叶圣陶待人品行的看法,思考作者为什么称他为“先生”,完成表格。
举例:描改标点
“伏案执笔”是动作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叶圣陶先生工作时认真专注的状态。“描”字精细万分,富有画面感,写出叶圣陶对后辈的粗心并没有苛责,而是一丝不苟地替他修改。【平时作文里的标点错误,不够细致,草率。】
修润课本 润:润物细无声,细致地优化。如何修润?
从“不必客气”、“直接”、“不限于”、“都”、“千万”等词中看出他谦虚恳切,不耻下问的品质。【为什么要重视标点和普通话?语言文字的规范,文化传播。你从叶圣陶先生的行为里学到了什么语文态度?(细致、规范)】
专业领域——谦
日常交往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连续的短句,显得动作性强,画面感足。)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
谢谢。(副词,年老了依旧如从前,谦恭有礼。)
自始至终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即“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于各类事物之中。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承上启下评价】 末节之事——礼
第二天就(回信速度快,待人真诚)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看到我凄惨的境遇,十分懊悔痛心)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情感的直接流露,对青年后辈的关心,与人共情。)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两个悲伤有什么不同?难得的人、难得的真情,引起我的感触,使我产生更深的敬意。)
人情内外——仁
“厚”是什么?谦、礼、仁的德行,君子的品格。君子→《论语》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总起性评价】
夹叙夹议:评价性的语句穿插在所记叙的事例之间,旨在突出事例包含的意蕴,揭示人物高尚的品格,画龙点睛。
四、叶圣陶先生有着君子的德行,他的品质有着儒士的“和”,学到现在,你认为作者张中行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朗读: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热闹喜悦→纷乱惊扰)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喜成悲则更悲,以乐景衬哀情,痛惜、哀伤、怀念。)
回忆性散文:不仅有我自始至终的敬意,更有此时的我对他无限的怀念。
称叶圣陶为“先生”,既是作者敬重、怀念他,也是因为他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一丝不苟,请在课后继续略读概括叶圣陶先生律己严方面的事例,思考这些事例分别代表他怎样的写作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