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徽州箍桶匠徽州老手艺歙县长标村图片徽州三文鱼潘立昇 |
分类: 徽州记录 |

↑箍桶匠又称圆作木匠,民间专门制作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因为箍桶匠制作的马桶、脚盆、米桶、锅盖等家什都以圆形为主,以示与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区别。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廉价的五金制品、塑料制品普及,木桶的市场竞争力直线而下,箍桶匠这门老手艺随之断层。“箍桶噢,箍桶;箍桶噢,箍桶……”曾经熟悉的吆喝声,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当得悉在歙县长标村还有一位接活的老箍桶匠,便特地前往寻访记录。

↑长标村位于歙县长陔乡境内,距歙县县城67公里,驱车约2小时。该村奠基于宋代,东邻璜田乡,西邻绍濂乡,南有大曾岭与浙江省淳安相连,北邻小川乡。因地处偏远山区,改革开放前,村民仅靠茶林的微薄收入,生活非常贫困,男丁一般都要学门匠活,方可维持生计。

↑箍桶匠王应龙,今年69岁,身材精瘦,皮肤呈酱红色,一看就是个历尽艰辛的坚韧汉子。王师傅非常诙谐健谈,自称是老江湖了,他16岁师从叔父,17岁便出师自立,挑着近50公斤的工具担子辗转四方揽活,早年在屯溪、歙县、绩溪、旌德、宁国一带小有名气。

↑王师傅回忆起箍桶匠的“黄金时代”颇为自得,特地拿出挂在担上的四花竹篾箍向我介绍,这个挂在工具担上的四花竹篾箍就是象征箍桶匠是个技艺精湛的老师傅。一般箍桶匠只能编单花箍和双花箍,像这样的四花箍,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编。王师傅就是凭着一手令人信赖的好手艺建起了房、养大了四个孩子。

↑箍桶大多取材杉树木,第一道工序是锯木,将原木锯断后,取料、制竹楔等大部分活都得用斧头剖、削、砍、敲。


↑箍桶匠的刨子很特别,刨刀口朝上,安在一个一米多的架子上,像在搓衣板上搓衣服一样,将木板顺着刨刀口往下推。木板推平后,在木板的两边钻上小孔,用于竹楔拼接。


↑按尺寸刨平滑并钻好孔的板材,开始用竹楔拼接。王师傅不用铁钉拼接,是因为铁钉容易生锈,会腐蚀木桶。小小的竹楔有讲究,得在桐油或菜籽油里沸煮过,连接在桶板间,上百年都不变形、不腐烂。每块桶板连接后要在拼接处抹上土漆,再用木槌使劲敲打至密不透隙。

↑桶形拼接完毕要仔细检查,必须达到严丝合缝。

↑板材拼接成桶形后,下道工序就是在桶外上箍固定,防止木桶散架。王师傅开始编竹篾箍,竹篾选用竹青层,竹青层防虫、防霉且最牢固。
前一篇:红蓼花,醉人的乡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