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读后感
一看到这本书,很多人就会想起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三句诗词原本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先生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人生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广到人生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是一篇闺怨之作,全词深沉凄婉地抒发了闺中人对离人的相思之情。因秋夜西风凋碧树,产生了美人迟暮之感,既而独自走上高楼,眺望远方。“天涯路”,似乎又暗示了前途的多舛和迷茫,却又不乏希望。年轻人很是迷茫,茫茫然无处寄托,孤单困苦的孤寂愁绪总是难以摆脱,且无处排遣,心智上的迷茫和心态上的孤单这样的一种状态,总会经历。王国维先生把这一思绪称为人生的第一境,是继承了词作中登高临远,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之意。也隐喻人生须有远大理想,清晰目标,以及非凡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读之颇有些“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味道。
第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全词感情浓烈,态度坚决。用洒脱的笔调表达了词人对理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王国维先生将其作为人生的第二境,就取了其中的锲而不舍、苦苦追求的精神和一种努力进取、顽强奋斗的过程。
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该词寄托了词人政治失意后,虽寂寞幽独,却不慕繁华,不随世俗的高洁品质。其情含蓄委婉,寄托遥深。辛词一贯的粗犷豪放,在此居然也化作了温婉之意。王国维先生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成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当一个人的见识和眼界达到必定层面,变得非常开阔之后,才敢俯瞰人生百态,从世事中抽取共性,能够客观地分析、断定,并区分出不同的性质、阶段、境界。这个共性就是点点滴滴的想法,想法加以提炼,形成系统,这便是思想,思想总结出来那便是智慧的结晶,智慧的绽放那就是思想的火花被点燃,有智慧的人确定是有思想的。从这种认知上看,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境界”的产生也应属此过程。他的“人生三境界”的总结更是一种智慧的绽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