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任务的小学数学核心内容——基于图形,从有形到无形(一)
(2023-04-28 08:16:16)作为教育任务的小学数学核心内容
自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行动至今已有十多年之久,最近几年来,人们对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厘定越来越清晰,对数学教育活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依然值得我们青年教师研究和学习。
《作为教育任务的小学数学核心内容》一书从当下的教育常态出发,通过不同的课堂案例,对小学阶段各个领域的数学内容作了深入的剖析。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开始很难“啃”,感觉就是在看教案,看不了几页就放弃了。这次放假期间,我静下心,慢慢地翻阅,突然发现有一些地方很值得思考和研究。而作为一名刚工作几年的教育者来说,确实受益匪浅。
近几年来围绕着核心素养展开了很多讨论,数学教育界的同仁达成的共识就是:发展学生所必须的数学学科关键能力。根据孩子年龄层次的不同,关键能力的培养也有所不同,小学阶段数学关键能力有:数学运算能力,数行结合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核心内容的教学时,需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方面的发展。
书中说到“这个世界是几何的”。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里,千变万化的图形构成了我们居住生活的空间,图形真的无处不在,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或者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最近刚教学的一年级《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基础。教材上就是通过孩子搭积木的情境图导入,让孩子明白在我们身边就有各种图形,生活中离不开图形,从“有形”出发,直观的去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需要孩子感知这些立体图形的形状,识别他们的区别。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对图形的认识需要经历外部到内部、从直观到本质的过程。一年级上册中要初步认识一些形体,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孩子们的能够正确去认识各种形体,通过让学生动手分类,初步感知各种形体的区别,要求学生认识这些图形,进而在具体情境中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教学中,让孩子自己在情境中认识具体的图形,动手摸一摸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空间观念,尽管一年级的孩子空间观念比较薄弱,但是也影响今后对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的理解与学习。书中说道:“图形具体分为直观认识——要素认识——特征认识三阶段。”直观认识是是低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知道:方方正正的是正方体、长长方方是长方体、圆圆滚滚是球、上下一样大,能滚动是圆柱。在课上带领孩子摸一摸,感受每个图形的特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乒乓球、魔方、茶叶桶、积木块、铅笔盒等,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图形最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要素认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六个面、六个角、,球和圆柱有曲面,引导学会说呢过认识每种图形的特征,由扶到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是特征认识,主要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发现这些图形不同于其他图形的特殊性,在讲述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层次的限制,对图形的表述不够到位,但是能初步理解平面和曲面的不同,知道什么站得稳,什么滚得快,从而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形成对图形内在关系的清晰认识。一年级学生处于直观认识的阶段,能初步认识这些形体,在“有形”认识形体的基础上转化成“无形”感知他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