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9月6日,无锡秦家信中的淮军

2023-01-06 10:54:02
标签: 收藏 刘铭传和捻军 无锡秦炳斗 淮军和捻军 鲁王任化邦

那些被遗忘的时光

    1865年9月6日,秦炳斗在河南周口镇写的信中,对配备了洋枪洋炮的刘铭传大军,赞不绝口,但也自己的担忧:“惟步队多,而马队少,长于兜剿,而短于穷追耳。”

     旅居他乡的秦炳斗,一介穷秀才,教书匠,对眼前的战局,尤其是当时清军和捻军的长短优劣,倒看得很清楚。事实确实如此,捻军的步兵虽不如太平军多,“而骁骑逾万,剽疾过之”。尤其是鲁王任化邦率领的骑兵,实在是太厉害了!就在几个月前,大清第一骑兵统帅僧格林沁,刚被任化邦的骑兵给灭了。清廷下上哀嚎一片,这才迫不得已又请曾国藩出山剿捻了。

    和太平军喜欢守城不同,捻军仰仗强大的骑兵,很善于打运动战和遭遇战。除刘铭传的军队仰仗毕乃尔炮队的配合,敢于同捻军打几个回合外,其他各军都不敢与捻军的骑兵开仗。捻军走时他们追不上,一旦回头反击,杀个回马枪,他们又根本招架不住。

     秦炳斗写这封信后不久,1865年9月23日(同治四年农历八月四日),曾国藩进驻江苏徐州。他也早看出了自身的短处,在徐州期间,除积极派人到口外购置战马、加紧训练马队外,还对僧格林沁残存骑兵进行了整顿。即便这样,曾国藩还是觉得自己的马队人数太少,根本不能与捻军抗衡。便命令新组建的色尔固善马队,与张树珊马步两军移驻周口镇,抽出刘铭传的大军充当机动部队,跟踪追剿捻军。这其实是跟僧格林沁学的——与该匪纵横追逐,使之不得休息。

     在曾国藩心中,或许和秦炳斗信中想的是一样:“(刘铭传)似较他军气象不侔,或可指望办贼也。”

     秦炳斗的期望与担忧,最终都被历史证实了。虽然从1865年6月进入剿捻战场之后,刘铭传一年多时间保持不败,但到了1867年2月19日,刘铭传在湖北钟祥县尹隆河与捻军任化邦正面撞上了,一通血战,刘铭传还是不敌鲁王的骑兵。绝望中,刘铭传都在中军大帐做好最后战死的准备了。幸亏湘军第一猛将鲍超及时赶到,拼死相救,才没被任化邦给团灭了。

     曾国藩感叹:“任化邦之骑最悍,诚项羽之俦,人中之怪杰也!”罗尔纲也评价:化邦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少年英雄。他统帅骑兵,骁勇善战,最凶狠的僧格林沁带领的东三省和蒙古马队都被他歼灭殆尽。湘军名将鲍超、淮军名将刘铭传都极怕他,望见他的旗影就奔避。李鸿章不得不低头承认他“实今日第一等骑将好汉”,可以和项羽相比。

     刘铭传输给任化邦,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

     硬抗抗不过人家,只能动歪脑筋了,重金收买内奸。1867年11月19日,在江苏赣榆,刘铭传和任化邦又遇见了。任化邦亲率马军杀出,淮军不敌,刘铭传再次陷入重围,军队被鲁王的骑兵来回冲击,很快呈溃败之势。那一刻的刘铭传,肯定感觉自己简直就是第二个僧格林沁了。

     突然,淮军中出现一支捻军,随后这支部队混入了任化邦的大部队。这领军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被收买了的叛徒潘贵升。他乘任化邦指挥全军向前冲杀之际,偷偷从后面瞄准,一枪击穿了任化邦腰部,鲁王随即坠马而亡。潘贵升的手下马上在军中高声:“ 鲁王受枪伤死了!“捻军顿时群龙无首,陷入混乱之中,淮军乘势反击,捻军大败。

     刘铭传从1865年6月开始剿捻,到1868年8月剿捻胜利,其间大部分时间与捻军纵横追逐。虽然也遭遇惨败,但在剿捻战斗中显示出了他的远见卓识,特别是“创建防河,得灭贼要领”,并以此消灭了捻军。在剿捻战斗史上,刘铭传可谓厥功甚伟,曾国藩曾夸赞他:“防河之议,实创始于贵军门。去年苦战而东捻肃清,今岁再战而一股荡尽,劳苦勋高,蔚为诸军之冠。”

   1865年9月6日,秦炳斗在信中评价刘铭传 “ 长于兜剿,而短于穷追耳”,真是颇有远见。两次“穷追”任化邦的捻军,都被人家一记回马枪杀得差点团灭,如果不是一些意外因素的作用,刘铭传早就和僧格林沁一样下场了。但他天才般提出了“防河”策略,并最终以此困死了善于流动作战的捻军,这正是发挥了自己“长于兜剿”的优势。

      1865年,不是一个好年景。秦炳斗在信中哀叹:“六月间江浙大水,吾乡平地、低地俱被淹没。兵灾之后,继以凶年,奈何!”这一年长江下游数省遭遇大水灾。浙江西部、北部地区水灾严重,萧山、富阳等县城被淹;江苏南部大水,27个州、县受灾;安徽寿州也发大水。江浙居民即“淹毙十余万”。

     今天拿着秦炳斗的这封信,回望那一段历史,忽地发觉:这般不堪的岁月,却是“同治中兴”中的一段。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