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9月6日,刘铭传军中的洋鬼子
2023-01-06 10:46:56
标签: 收藏 刘铭传和捻军 无锡秦炳斗 毕乃尔 淮军和捻军
那些被遗忘的时光
1865年9月6日(同治四年农历7月17日),秦炳斗给旅居开封的七哥秦焕写信时,自己也旅居在淮宁周口镇。当年的周口镇,是中州四大名镇之一,明清两代,这里商贸繁盛,共出现了116条街道,10余处会馆,8座清真寺,41座寨门及50余处庙宇。最鼎盛时,周口镇本地居民四五万人,流动人口竟有数十万人,人称“小汉口”。咸丰同治年间,捻军战乱屡次波及周口镇,镇内的许多庙宇建筑“三次焚毁,几至于尽”。正是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又有钱,因此成为清军和捻军必争之地。
秦炳斗在给七哥秦焕的信中,对进驻周口镇的刘铭传大军赞不绝口,说他军容严整,武器精良,全是洋枪洋炮。这时的刘铭传,不仅是淮军中的王牌,放眼整个大清国,也没谁比他装备更先进,更能打的了。尤其是他军中的炮营,那更是攻城拔寨的利器。
根据《晚清炮兵发展概述》记载:铭军的开花炮队营,在淮军中资格较老,1863年春始建。有洋炮二十余尊,大者四五千斤,小者千余斤、数百斤不等,最大的为三十二磅子开花炮两门。此营一直是刘铭传亲自统领的亲兵,与一营得力的洋枪队结合,组成枪炮队连理二营,是王牌中的王牌,精兵中精兵。
说到刘铭传的大军时,秦炳斗的信中提及:“内有鬼子一人,带落地开花炮。似较他军气象不侔,或可指望办贼也。”对于刘铭传的这支淮军,秦炳斗评价是极高的,认为和其他清军大不相同,或许可以指望他剿灭捻匪。看来,秦炳斗对以往清军的表现,是极为失望的。
信中特别提到了一个统领开花炮队的“鬼子”,这可是一个值得说道说道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毕奈尔,原先是正宗的法国军人。
毕乃尔Pinel(一作Pennell),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随法国侵略军来到中国的,之后就一直留在了中国。同治元年(1862),当李鸿章在上海招兵买马,给淮军换装洋枪洋炮时,毕乃尔就顺势加入了淮军,任刘铭传洋炮营管带,负责教练火器。这在当时倒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加入清军,甚至加入太平军的洋人都不少,比毕乃尔出名的大有人在。但像毕乃尔这样长时间效力清军,先后参加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就不多见了。
从上海出发,毕乃尔率炮营追随刘铭传转战江南各地,和李秀成等一路厮杀。在攻打江阴、无锡、常州等地太平军的战斗中,毕乃尔战功卓著,深受清廷及李鸿章、刘铭传等淮军将领的赏识,累功擢总兵,被授以三品顶戴花翎,及"法什尚阿巴图鲁"(勇士,就像以前的“苏联英雄”称号一样)的名号。
更难得的是,毕乃尔在加入淮军后,便遵循中国习俗,"冠带发",学讲中国话,娶中国女子为妻,并萌生加入中国国籍的想法。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十一日,李鸿章就此向清廷上了《毕乃尔入籍合肥片》,认为清廷"应准如所请,以遂其所归"。不久,清廷批准了毕乃尔入籍合肥的请求。毕乃尔成为清代首位自列强脱籍归化的外国人。
关于毕乃尔的结局,目前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早先的说法是:1867年2月,“铭军”在湖北境内尹隆河同捻军相遇,贸然出击的刘铭传被捻军分割包围,手下大将死伤无数,毕乃尔也在激战中阵亡。但最近有学者从哈佛大学图书馆发现的一份1906年发表的宗教学论文,记载了有关毕乃尔的生平和其在中国的完整家系。通过与国内史家、史料说法相印证,毕乃尔的生卒年可确定为1840—1885年,官至从一品提督,善终。
六安城外白塔寺乡早先年还尚存毕乃尔的墓园,1958年,墓地遭到彻底损毁。1995年,安徽省暨合肥市联手举办台湾建省、刘铭传任首任巡抚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刘铭传的孙子曾来寻找这位故人的坟茔。遗憾的是,刘铭传的后人仅在墓址看到了一座石头供桌,至于毕乃尔之墓在何处,已无从得知。时至今日,连这处唯一能证明毕乃尔长眠之所的石供桌,也不明去向了。
1865年9月6日,刘铭传军中的洋鬼子
那些被遗忘的时光
1865年9月6日(同治四年农历7月17日),秦炳斗给旅居开封的七哥秦焕写信时,自己也旅居在淮宁周口镇。当年的周口镇,是中州四大名镇之一,明清两代,这里商贸繁盛,共出现了116条街道,10余处会馆,8座清真寺,41座寨门及50余处庙宇。最鼎盛时,周口镇本地居民四五万人,流动人口竟有数十万人,人称“小汉口”。咸丰同治年间,捻军战乱屡次波及周口镇,镇内的许多庙宇建筑“三次焚毁,几至于尽”。正是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又有钱,因此成为清军和捻军必争之地。
秦炳斗在给七哥秦焕的信中,对进驻周口镇的刘铭传大军赞不绝口,说他军容严整,武器精良,全是洋枪洋炮。这时的刘铭传,不仅是淮军中的王牌,放眼整个大清国,也没谁比他装备更先进,更能打的了。尤其是他军中的炮营,那更是攻城拔寨的利器。
根据《晚清炮兵发展概述》记载:铭军的开花炮队营,在淮军中资格较老,1863年春始建。有洋炮二十余尊,大者四五千斤,小者千余斤、数百斤不等,最大的为三十二磅子开花炮两门。此营一直是刘铭传亲自统领的亲兵,与一营得力的洋枪队结合,组成枪炮队连理二营,是王牌中的王牌,精兵中精兵。
说到刘铭传的大军时,秦炳斗的信中提及:“内有鬼子一人,带落地开花炮。似较他军气象不侔,或可指望办贼也。”对于刘铭传的这支淮军,秦炳斗评价是极高的,认为和其他清军大不相同,或许可以指望他剿灭捻匪。看来,秦炳斗对以往清军的表现,是极为失望的。
信中特别提到了一个统领开花炮队的“鬼子”,这可是一个值得说道说道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毕奈尔,原先是正宗的法国军人。
毕乃尔Pinel(一作Pennell),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随法国侵略军来到中国的,之后就一直留在了中国。同治元年(1862),当李鸿章在上海招兵买马,给淮军换装洋枪洋炮时,毕乃尔就顺势加入了淮军,任刘铭传洋炮营管带,负责教练火器。这在当时倒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加入清军,甚至加入太平军的洋人都不少,比毕乃尔出名的大有人在。但像毕乃尔这样长时间效力清军,先后参加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就不多见了。
从上海出发,毕乃尔率炮营追随刘铭传转战江南各地,和李秀成等一路厮杀。在攻打江阴、无锡、常州等地太平军的战斗中,毕乃尔战功卓著,深受清廷及李鸿章、刘铭传等淮军将领的赏识,累功擢总兵,被授以三品顶戴花翎,及"法什尚阿巴图鲁"(勇士,就像以前的“苏联英雄”称号一样)的名号。
更难得的是,毕乃尔在加入淮军后,便遵循中国习俗,"冠带发",学讲中国话,娶中国女子为妻,并萌生加入中国国籍的想法。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十一日,李鸿章就此向清廷上了《毕乃尔入籍合肥片》,认为清廷"应准如所请,以遂其所归"。不久,清廷批准了毕乃尔入籍合肥的请求。毕乃尔成为清代首位自列强脱籍归化的外国人。
关于毕乃尔的结局,目前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早先的说法是:1867年2月,“铭军”在湖北境内尹隆河同捻军相遇,贸然出击的刘铭传被捻军分割包围,手下大将死伤无数,毕乃尔也在激战中阵亡。但最近有学者从哈佛大学图书馆发现的一份1906年发表的宗教学论文,记载了有关毕乃尔的生平和其在中国的完整家系。通过与国内史家、史料说法相印证,毕乃尔的生卒年可确定为1840—1885年,官至从一品提督,善终。
六安城外白塔寺乡早先年还尚存毕乃尔的墓园,1958年,墓地遭到彻底损毁。1995年,安徽省暨合肥市联手举办台湾建省、刘铭传任首任巡抚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刘铭传的孙子曾来寻找这位故人的坟茔。遗憾的是,刘铭传的后人仅在墓址看到了一座石头供桌,至于毕乃尔之墓在何处,已无从得知。时至今日,连这处唯一能证明毕乃尔长眠之所的石供桌,也不明去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