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9月6日,无锡秦家信中的刘铭传

2023-01-06 10:39:34
标签: 收藏 无锡秦炳斗 无锡秦焕 刘铭传和捻军 周口镇

那些被遗忘的时光

     早些时候,网上曾出现过一批无锡秦家的信札和文献,自己收购了一小部分。其中的信札,都是清末秦家人写给旅居在开封府的秦焕的。说起秦焕,今天小娄巷那棵网红的百年牡丹,就是他当年从河南带回来的;他的孙子秦毓鎏,那是大名鼎鼎,武昌首义后光复无锡的第一人。

     现在要说的这一封信,是1865年9月6日(同治四年农历七月十七),旅居在河南淮宁城的秦炳斗写给七哥秦焕的。自洪杨长毛之乱后,无锡秦家不少人都四散逃难,远走他乡。这秦炳斗,关于他记载不多,能查到的是个“邑廪生”,就是考取过秀才;同治年间任苏州元和县儒学训导,著有《紫阳书院课艺六编》。既然称秦焕为七哥,自然是无锡秦家中和秦焕平辈的一位。

     信中最有价值的,是提及了前几天秦炳斗亲眼目睹的一个大场面:“曾爵相,派刘军门铭传,移驻周口防剿。十二日全队到淮,共有两万人群。军律严明,俱用洋枪。”这里的“曾爵相”自然指的是曾国藩,“刘军门”就是淮军第一名将刘铭传;“周口”就是淮宁的周口镇,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全部装备洋枪的淮军

     1865年9月6日,秦炳斗写这封信的前五天,也就是9月1日(同治四年农历七月十二),刘铭传率领自己剿灭苏南太平军的精锐之师进驻河南周口镇。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曾国藩、刘铭传都上阵了,太平天国不是在前一年,1864年7月19日给灭了吗?说得没错,曾国藩是厉害,“扎硬垒、打呆仗”,一介书生灭了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国。可现在他面临一个新的麻烦——四处流窜,不按常理出牌的捻军,并最终被这个对手弄得灰头土脸,让李鸿章后来者居上,取代了自己。

淮军名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秦炳斗信中说到,刘铭传的“铭字营”有两万人左右,“军律严明,俱用洋枪”。这和咱们常见的影视剧中,对当时清军的描写大相径庭,但秦炳斗当时的所见所闻无疑是准确的。

     和曾国藩相比,李鸿章出道晚了许多年,手下淮军也建立得晚。但人家一出道就是人生赢家,事业的高峰是一座连着一座。1862年(同治元年)4月,李鸿章奉命支援上海,刘铭传带着新组建的“铭字营”,乘英国轮船由安庆赶到上海——这俩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李鸿章到达上海后,接触到了戈登的“常胜军”,便着手更换军械。当年9月以后,刘铭传全营都换成清一色的洋枪。到了1862年11月,刘铭传开始四处采购开花炮(前装滑膛炮,后期又引进新式野战榴弹炮)。随着武器装备的改变,淮军作战形式也比湘军更为先进了,主要采用开花炮队掩护下,由洋枪实施突击的新式战法。

     刘铭传先后参与了进攻上海外围和苏南的太平军,攻占了南汇、川沙、江阴、无锡、常州等城镇。由于他打仗勇猛,深得淮军统帅李鸿章的赏识,由游击、副将迅速升至记名提督,所部“铭字营”也发展成为淮军的王牌。

    1865年9月1日,刘铭传奉剿捻统帅曾国藩之命,进驻河南周口镇的一路上,先后在济宁长沟、皖北雉河集大败捻军。他手下这两万精兵,可以说代表了整个大清王朝一流军备水准,和同时期日本陆军比也并不逊色!况且这都是经历过剿灭太平军战争历练的老兵,难怪秦炳斗见了印象深刻!当时的曾国藩,觉察到周口镇“地当要冲,四面受敌”,战略地位最为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必须一支强悍的部队驻守。正是因为刘铭传一军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本人也精明能干,优于他将,所以才决定派刘铭传驻扎周口镇。

      这一年,在淮宁周口镇,秦炳斗眼中的刘铭传大军,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下一篇再说。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