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遗忘的时光
1911年的12月4日(农历十月十四日,星期一),无锡城的最高长官秦毓鎏接到一封信,署名是“振新纺织公司总经理”。至于叫什么名字,人家“名正肃”,意思是为了体现对您的尊敬,我另外随信附上自己的名片。
这就是写信人的名片,在绝大多数国人还在使用传统名刺的时候,这位叫荣德生的,就已经在使用洋盘的西式名片了。而且这张名片背面的英文更有意思,上面说荣德生是“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纱厂”两个厂子的总经理。
1911年12月4日,无锡城光复将近一个月了,就在前两天南京城也光复了。荣德生此时写这封信,是为什么呢:“鄙公司业于本月十四日起照常日夜工作。惟厂在西关城外,男女工人日夕上工,时刻原在六句半钟,而工人等当在六句钟来厂。际此日短夜长,如早上六句钟,城门水关均未开启,工人往来不免阻塞。”
原来,前一阵子兵荒马乱之中,振新纱厂日常生产一度受到了影响。现在无锡城秩序井然,荣德生决定当天厂子恢复常态。但由于这段时间城门早上开得晚,住在城里的职工要准时上班,成了大问题。这恐怕是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纱厂当时都遇到的难题,所以荣德生不得不亲自写信给秦毓鎏了,因为这问题只有他这个无锡城的军政一把手,才能解决了。
1915年的茂新面粉厂旧影
1911年12月4日,荣德生正站在他人生的第一个高点前,荣氏庞大的商业帝国,已初见端倪。1902年开工投产的茂新面粉厂(一开始叫保兴面粉厂),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开拓,已经成为国内面粉业的佼佼者,给荣家兄弟带来了滚滚财源,一年的盈利已超过十万两白银。
就在前一年,1910年茂新面粉厂开始使用“兵船”牌商标。“兵船”牌面粉进军上海市场不久,就击败了当时基本控制上海市场的老牌面粉“老车”牌,成了荣氏兄弟的第一棵摇钱树。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5月3日,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商标法律——《商标法》及《商标法施行细则》。1923年8月29日,荣氏企业呈请注册了3个面粉商标,其中无锡茂新面粉厂的“兵船”牌商标,是第一个被核准注册的商标,编号为00001号。
要说这荣家俩兄弟创业的指导思想,真是很简单、很实在,就是“发展实业,应从吃、着(穿)两门入手”。人这一辈子最基础的需求就是吃饭、穿衣,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死死盯着“吃”和“穿”两个字,一辈子心无旁骛,最终成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巨子。
1905年,茂新面粉厂渐入正轨,荣氏兄弟有了“吃”后就把眼光投向了“穿”——和同宗的荣瑞馨等合伙,又在茂新厂边上办了振新纱厂,两年后1907年正式开机生产。由于大股东是荣瑞馨,荣德生一开始并未参与实质性管理。厂子开业半年时间,由于经营不善,竟然欠下了四十余万元外债,生产也处于半停顿状态。
近代企业家荣瑞馨
1908年,振新纱厂改任荣德生为经理,着手整顿企业,企业才逐步转亏为盈。到1909
年,工厂纱锭数从一万增至三万,到1910年,日出纱已达三十二件,
成本降低,质量提高,销路也明显好转。但就在这一年,纱厂的大股东荣瑞馨重仓参与橡胶投机,在震惊世界的“橡皮股票风潮”中损失惨重。为偿债,
荣瑞馨曾以振新地产作抵押,向汇丰银行贷款,险些招致银行査封工厂。后经多方努力,才将地产赎回,保全了工厂。1911年,振新纱厂在荣德生主持下,开源节流,收紧银根,终于渡过了难关。
1911年12月4日,荣德生在写这封信时,口吻是低调的,但语气是坚定自信的。他在信中对军政分府的一把手秦毓鎏这样说到:“当此军务紧急,极应严加防范。但鄙公司事关实业,千百工人往来,亦不能不定以时刻。务乞贵部颁发照会,并希随时饬令守城关者,于早上六句钟,凡系鄙公司男女工人等,悉行启放,俾工人不误时刻。而鄙公司实所深感焉。”这意思很明确,你的军务再紧急,也要为实业让路,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保证我们公司员工早上六点顺利出城上班,请给看城门的官兵下令,凡看见我们公司员工要随时开城门放行!
这个节点上的荣德生,荣老板,说这个话是有底气的。他和荣宗敬占大股的茂新面粉厂,此时已有了业内王者的气象;他任总经理的振新纱厂,也终于走出困境,看见盈利的曙光了!在这之后,振新纱厂添置新设备,1912年开始扭亏为盈——生产出来的“球鹤”牌棉纱风靡一时,甚至能和从日本进口的名牌货打擂台了。
振新纱厂旧影
多少有些遗憾的是,厂子有了起色,但振新纱厂的大股东荣瑞馨,和荣氏兄弟在企业事务中的磨擦却日益增多。1915年,在经历了十余年成功合作之后,荣瑞馨与荣德生兄弟不得不分手了。荣瑞馨将自己拥有的茂新面粉厂股份让渡给荣氏兄弟,换取他们在振新纱厂的等价股权,从而使得各自在茂新和振新董事会形成绝对多数,保证对各自企业管理的集权。
有意思的是,荣氏兄弟在退出振新纱厂的当年春季,就与人合股在上海创办了申新一厂,1917年又在上海创办了申新二厂。到1919年,兄弟俩又在振新纱厂一侧,创办了第三家纺织厂,取名“申新三厂”,这就是后来无人不晓的“国棉一厂”。
荣德生和他哥哥,从未放弃过在“穿”上的开疆拓土,甚至在“穿”上的疆土远远超过了“吃”。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在填饱肚子后,会把更多的精力、金钱,投入到美的享受上。面包吃饱了,不会多吃第二口;衣服嘛,永远是少一件的。
振新纱厂的“富贵图鹤”(球鹤)商标
1911年12月4日,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不到一个月了。1912年,荣德生开始建造梅园,去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工商会议,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写下了《无锡之将来》。而在一切的种子,在1911年的这个12月,已然开始破土。
1911年12月4日,荣德生的请求
那些被遗忘的时光
1911年的12月4日(农历十月十四日,星期一),无锡城的最高长官秦毓鎏接到一封信,署名是“振新纺织公司总经理”。至于叫什么名字,人家“名正肃”,意思是为了体现对您的尊敬,我另外随信附上自己的名片。
这就是写信人的名片,在绝大多数国人还在使用传统名刺的时候,这位叫荣德生的,就已经在使用洋盘的西式名片了。而且这张名片背面的英文更有意思,上面说荣德生是“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纱厂”两个厂子的总经理。
1911年12月4日,无锡城光复将近一个月了,就在前两天南京城也光复了。荣德生此时写这封信,是为什么呢:“鄙公司业于本月十四日起照常日夜工作。惟厂在西关城外,男女工人日夕上工,时刻原在六句半钟,而工人等当在六句钟来厂。际此日短夜长,如早上六句钟,城门水关均未开启,工人往来不免阻塞。”
原来,前一阵子兵荒马乱之中,振新纱厂日常生产一度受到了影响。现在无锡城秩序井然,荣德生决定当天厂子恢复常态。但由于这段时间城门早上开得晚,住在城里的职工要准时上班,成了大问题。这恐怕是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纱厂当时都遇到的难题,所以荣德生不得不亲自写信给秦毓鎏了,因为这问题只有他这个无锡城的军政一把手,才能解决了。
1911年12月4日,荣德生正站在他人生的第一个高点前,荣氏庞大的商业帝国,已初见端倪。1902年开工投产的茂新面粉厂(一开始叫保兴面粉厂),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开拓,已经成为国内面粉业的佼佼者,给荣家兄弟带来了滚滚财源,一年的盈利已超过十万两白银。
就在前一年,1910年茂新面粉厂开始使用“兵船”牌商标。“兵船”牌面粉进军上海市场不久,就击败了当时基本控制上海市场的老牌面粉“老车”牌,成了荣氏兄弟的第一棵摇钱树。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5月3日,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商标法律——《商标法》及《商标法施行细则》。1923年8月29日,荣氏企业呈请注册了3个面粉商标,其中无锡茂新面粉厂的“兵船”牌商标,是第一个被核准注册的商标,编号为00001号。
要说这荣家俩兄弟创业的指导思想,真是很简单、很实在,就是“发展实业,应从吃、着(穿)两门入手”。人这一辈子最基础的需求就是吃饭、穿衣,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死死盯着“吃”和“穿”两个字,一辈子心无旁骛,最终成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巨子。
1905年,茂新面粉厂渐入正轨,荣氏兄弟有了“吃”后就把眼光投向了“穿”——和同宗的荣瑞馨等合伙,又在茂新厂边上办了振新纱厂,两年后1907年正式开机生产。由于大股东是荣瑞馨,荣德生一开始并未参与实质性管理。厂子开业半年时间,由于经营不善,竟然欠下了四十余万元外债,生产也处于半停顿状态。
1908年,振新纱厂改任荣德生为经理,着手整顿企业,企业才逐步转亏为盈。到1909 年,工厂纱锭数从一万增至三万,到1910年,日出纱已达三十二件, 成本降低,质量提高,销路也明显好转。但就在这一年,纱厂的大股东荣瑞馨重仓参与橡胶投机,在震惊世界的“橡皮股票风潮”中损失惨重。为偿债, 荣瑞馨曾以振新地产作抵押,向汇丰银行贷款,险些招致银行査封工厂。后经多方努力,才将地产赎回,保全了工厂。1911年,振新纱厂在荣德生主持下,开源节流,收紧银根,终于渡过了难关。
1911年12月4日,荣德生在写这封信时,口吻是低调的,但语气是坚定自信的。他在信中对军政分府的一把手秦毓鎏这样说到:“当此军务紧急,极应严加防范。但鄙公司事关实业,千百工人往来,亦不能不定以时刻。务乞贵部颁发照会,并希随时饬令守城关者,于早上六句钟,凡系鄙公司男女工人等,悉行启放,俾工人不误时刻。而鄙公司实所深感焉。”这意思很明确,你的军务再紧急,也要为实业让路,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保证我们公司员工早上六点顺利出城上班,请给看城门的官兵下令,凡看见我们公司员工要随时开城门放行!
这个节点上的荣德生,荣老板,说这个话是有底气的。他和荣宗敬占大股的茂新面粉厂,此时已有了业内王者的气象;他任总经理的振新纱厂,也终于走出困境,看见盈利的曙光了!在这之后,振新纱厂添置新设备,1912年开始扭亏为盈——生产出来的“球鹤”牌棉纱风靡一时,甚至能和从日本进口的名牌货打擂台了。
多少有些遗憾的是,厂子有了起色,但振新纱厂的大股东荣瑞馨,和荣氏兄弟在企业事务中的磨擦却日益增多。1915年,在经历了十余年成功合作之后,荣瑞馨与荣德生兄弟不得不分手了。荣瑞馨将自己拥有的茂新面粉厂股份让渡给荣氏兄弟,换取他们在振新纱厂的等价股权,从而使得各自在茂新和振新董事会形成绝对多数,保证对各自企业管理的集权。
有意思的是,荣氏兄弟在退出振新纱厂的当年春季,就与人合股在上海创办了申新一厂,1917年又在上海创办了申新二厂。到1919年,兄弟俩又在振新纱厂一侧,创办了第三家纺织厂,取名“申新三厂”,这就是后来无人不晓的“国棉一厂”。
荣德生和他哥哥,从未放弃过在“穿”上的开疆拓土,甚至在“穿”上的疆土远远超过了“吃”。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在填饱肚子后,会把更多的精力、金钱,投入到美的享受上。面包吃饱了,不会多吃第二口;衣服嘛,永远是少一件的。
1911年12月4日,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不到一个月了。1912年,荣德生开始建造梅园,去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工商会议,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写下了《无锡之将来》。而在一切的种子,在1911年的这个12月,已然开始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