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行迹可怡(一)

标签:
黔东南大利侗寨黎平县黄岗村游记 |
分类: 在路上 |
黔东南:行迹可怡
去年11月13日至17日,应邀参加了“2015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考察了大利村、黄岗村、占里村、岜沙村和西江千户苗寨。虽然行程匆忙,却也怡人可心,故记之分享。
想想确实如此。作为东北人,自己也数不出几处来。
这是我第二次来黔东南。第一次是在2006年7月,与辽宁大学摄影学院的几名师生,从湘西凤凰经铜仁进入贵州,游了焚净山、黄果树、娄山关等,也在凯里住过一晚。时过境迁,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凯里的样子了,但一定不如今天繁华和干净,感觉到处都是乱哄哄的,尤其是客运站附近。
到金冠酒店,未及入住,即参加州政府举办的媒体见面会。会上,也见到了几位熟识的媒体朋友,好不欢喜。
http://s11/mw690/002YFPrFzy6ZBogzNA62a&690
1/
http://s9/mw690/002YFPrFzy6ZBoRmxx6e8&690
2/
2
早7点50分,媒体考察团一行十几辆车,从酒店出发,前往榕江县大利村,90分钟后,来到一个叫四格的服务区,下车休息,始知此行不仅是媒体同行,更有专家学者,甚至国际友人。服务区专设了茶点,大家手捧茶杯,抢着与美丽的侗族姑娘合影,就连老外也概莫能外。
喝过茶,车上高速,20分钟后到榕江收费站,出站沿滨江大道——商贸路——省道S308线——榕江高铁站——栽麻乡螺蛳桥(这名字新鲜!)500米处左转,即上大利村道,不久,又翻过一座山,忽然就发现山脚下的密林里,隐隐约约错落着鼓楼、花桥、石板小道,而那鳞次栉比的灰瓦,灰瓦下黄色的木门木窗木柱,无疑就是吊脚楼了。众人兴奋,纷纷停车拍照,相机手机,一片嚓嚓声。
导游说,在这里只给我们一个小时的考察时间,因为还要赶往下一个地儿。
资料记载,大利侗寨传说在元朝之后,就已经有侗族先民迁居此地了,如今已有250多户人家1906人。寨内5座花桥横跨利洞溪上,分布在大利寨头、寨中和寨尾。一条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有着精美石雕的古道,长2公里,宽2米,480余级石阶,高高低低,当地侗民称之为“三百磴”。这里山清水秀,古木丛生,植被保护完好,是典型的侗族村寨。
寨中最值得看的是民居,尤其是四合楼院,据说旧时共有八幢,均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侗族民间能工巧匠所建。现仅存的两幢之一的杨氏宅院屹立于穿室而过的利洞溪畔,坐东南而朝向西北,全杉木结构,立地三楼,青瓦屋面,与北京四合院相仿,由前堂、两厢、正屋组成,中有天井,宅有两楼一底,大门阔绰,匾额高悬,加上三楼的三面回廊,从左至前至右,居高临下,侗寨风光尽收眼底——这也是北京四合院所无法比拟的!如果不是这样走马观花,我一定要坐在院子里消磨掉这个下午,喝茶,晒太阳。
http://s5/mw690/002YFPrFzy6ZBoTta0Qa4&690
3/
http://s2/mw690/002YFPrFzy6ZBoVf9dv41&690
4/
http://s2/mw690/002YFPrFzy6ZBoWSBTXd1&690
5/
http://s14/mw690/002YFPrFzy6ZBoY7p819d&690
6/
http://s12/mw690/002YFPrFzy6ZBoZgwBBab&690
7/
http://s1/mw690/002YFPrFzy6ZBtE8Dbqc0&690
8/
http://s13/mw690/002YFPrFzy6ZBsYld0Mbc&690
9/
在榕江县城匆匆吃过午饭,1点30分,前往黎平县黄岗村,约80分钟车程,其中近一半为高速。插上耳机,听侗族歌手吴虹飞的《幸福大街》——这个美丽多才的姑娘,是侗族人的骄傲。尽管导游并不知道吴虹飞是谁。
导播车在播放黎平传统村落概况时说,黄岗村位于双江镇东南部,海拔780米,辖两个自然寨,人口371户1718人,纯属千三侗族,也是一个侗族男声大歌之乡,同大利一样,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关于黄岗村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800年前,黄岗祖宗“公记”和“公力”追随苗兰祖先从“三色古都”(现榕江车江一带)顺河迁徙而来。到四寨河口(侗族称孖记)时,“公记”上山开寨创业,后形成七百苗寨,“公力”则沿江而上到寨高定居,后生三子:大儿子叫公高,二儿子叫公闹,三儿子叫公暖,因生产生活需要,三兄弟各居一方创业,公高居寨高,公闹居四寨,公暖居黄岗。公暖和他的子孙们在此居住800多年,人口发展达1700多人。
黄岗村的盛大节日主要有喊天节、抬官人、六月六、吃新节等,每每这时,村人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其中女子盛装按照服装款式又分为对襟裙装式、交领左衽裙装式、交领右衽裙装式和交领右衽裤装式四种。饰品主要包括头饰、胸颈饰、手饰、背饰、腰坠饰、绑腿、绑带、鞋子等,这些饰品又多以银制品为主。相对于女子,男人着装则简单得多,只是那种紫色的、发亮晃眼的对襟衫和折叠成统一样式的布帽子——侗族人身上的布料为什么亮得晃眼,据说有两个秘方:一是除了蓝靛草做主体染料之外,还要用鸡蛋清、烧酒和牛皮汁浸泡;二是妇女们用木棒不断地敲打,她们或蹲在屋前,或坐于街旁,不停地打啊打、打啊打、打啊打……当然,这也有表演的成分,包括全寨男子的侗族大歌,不是盛大节日,其实很难看到。
黄岗村东侧有一观景台,登临其上,可见村中鼓楼、花楼、河道、街道和广场的精心布局。让人感动的是,当我们离开时,全村老少列队道路两旁和喊天广场,悄无声息地目送着我们,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有一种落泪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