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黔东南:行迹可怡(二)

(2016-02-24 00:58:43)
标签:

黔东南

从江占里村

岜沙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

中国传统村落

分类: 在路上
http://s6/mw690/002YFPrFzy6ZBqYJRfD75&690

    4

告别黄岗村,驱车驶向下一个考察地点:从江占里村。占里村位于高增乡西侧,距321国道9公里,距离从江县城19公里,四面青山环抱,古树参天,清澈的溪流绕村而过,村中鼓楼挺立,吊脚楼错落有致,一排排禾晾沿溪沟延伸,成为侗寨特有的一道景观。相对于前面的两个侗寨,占里村小些,全村159721人,这里不仅自然环境优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异常和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占里村人创造了两项为世人所惊叹的纪录:一是人口增长率为零,二是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据专家介绍,相传占里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在1000多年前由广西梧州迁徙而来,溯江而上寻找到这块风水宝地。占里人历来团结和睦,互敬互助,他们劈山开田、创建家业,过着祥和的生活,人口从最初的5户,很快发展到百余户。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能开垦的山土几乎殆尽,和睦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争田斗殴等现象,子孙们尝尽了人多粮少、忍饥挨饿的苦头。于是,清朝初期,一个叫吴公力的占里先人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法,召集全寨村民在鼓楼开会,给子孙们订下了一条寨规:一对夫妇有50担稻谷的可以养两个孩子,有30担稻谷的只准养一个孩子,谁多生就依寨规进行处罚,严重超生的永远逐出寨门。这一寨规一直延续至今。

在寨子里,我们也时常能看到一些标语、警示牌,比如这首古歌:

一株树上一窝雀,

多了一窝就挨饿。

告知子孙听我说,

不要违反我款约。

占里村有两口井,分别为男井和女井,据说要男女分开饮用。也有传说,占里人经过多年的摸索,发现了非常有效的避孕和终止妊娠的中草药,药方传女不传男,也不外传。总之,这些神秘的文化特征,均有待于专家学者考证了,非我等能力所及。

630分,抵从江龙腾酒店,晚餐后观看鼓楼篝火晚会。

 

http://s6/mw690/002YFPrFzy6ZBr4rNTT15&690
1/
http://s3/mw690/002YFPrFzy6ZBr5EwxA12&690
2/
3/
4/
5/
6/
7/
9/
    5

告别黄岗村,驱车驶向下一个考察地点:从江占里村。占里村位于高增乡西侧,距321国道9公里,距离从江县城19公里,四面青山环抱,古树参天,清澈的溪流绕村而过,村中鼓楼挺立,吊脚楼错落有致,一排排禾晾沿溪沟延伸,成为侗寨特有的一道景观。相对于前面的两个侗寨,占里村小些,全村159721人,这里不仅自然环境优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异常和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占里村人创造了两项为世人所惊叹的纪录:一是人口增长率为零,二是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据专家介绍,相传占里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在1000多年前由广西梧州迁徙而来,溯江而上寻找到这块风水宝地。占里人历来团结和睦,互敬互助,他们劈山开田、创建家业,过着祥和的生活,人口从最初的5户,很快发展到百余户。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能开垦的山土几乎殆尽,和睦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争田斗殴等现象,子孙们尝尽了人多粮少、忍饥挨饿的苦头。于是,清朝初期,一个叫吴公力的占里先人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法,召集全寨村民在鼓楼开会,给子孙们订下了一条寨规:一对夫妇有50担稻谷的可以养两个孩子,有30担稻谷的只准养一个孩子,谁多生就依寨规进行处罚,严重超生的永远逐出寨门。这一寨规一直延续至今。

在寨子里,我们也时常能看到一些标语、警示牌,比如这首古歌:

一株树上一窝雀,

多了一窝就挨饿。

告知子孙听我说,

不要违反我款约。

占里村有两口井,分别为男井和女井,据说要男女分开饮用。也有传说,占里人经过多年的摸索,发现了非常有效的避孕和终止妊娠的中草药,药方传女不传男,也不外传。总之,这些神秘的文化特征,均有待于专家学者考证了,非我等能力所及。

630分,抵从江龙腾酒店,晚餐后观看鼓楼篝火晚会。

 

10/
13/
14/
16/
17/
18/
19/
    5   

早就听说“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苗寨,15日早8点,即往考察。不远,大约20多分钟的车程。

据说岜沙人自称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因为战乱,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九万大山麓这个林深草茂的地方居住下来。他们在山脊及两侧高差近200米的地段上,用石块垒出屋基,盖起吊脚楼。全村400多栋民居掩映在古木翠竹中,淳朴而宁静。吊脚楼依山而建,道路走势纹理清晰,祖母石、芦笙堂、守垴坡、古井、古树林、石板路、寨门、禾晾、禾仓、墓地、祭祀地等文物遗存仍保留着原始的空间格局和形态。村寨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联,生态环境与空间布局和谐融合,是村寨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典范。

岜沙苗族有三大宝,即镰刀、火枪和烟袋。

岜沙男性头部周围未蓄长发,顶部长发始终不剃,挽髻于上形成特有的“苗鬏鬏”,苗话叫“户棍”,像树冠。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加之无领左衽铜扣青衣、直筒抿腰大管青布裤,赤足或黄胶鞋,出门时腰挂旱烟袋、火枪葫芦、铁沙袋和砍刀。鸟枪不离肩,猎狗跟身后,仿佛古代武士一般。

著名学者张晓松在《生命的部落——来自苗族聚落岜沙的田野报告》中说:岜沙人看来,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人出生,表明祖先灵魂以肉体形式来到世界;一个人去世,则意味着灵魂回到远祖中去,生与死只不过是灵魂与肉体的交替罢了。于是,每当寨里诞生一个孩子,他们就种下一棵树,并让这棵树陪伴孩子成长,当一个人死去,就砍下那棵树,搭起他魂归故里的桥梁。在密林深处埋掉死者,并消除掉他在世上的一切痕迹。同时,在死者身上再次种下一棵树,生命便以另一种形式开始……

想起已逝散文作家苇岸的一句话:从海洋来的雨,还要被河流带回海洋。

 

 
    后记
 

从岜沙苗寨考察结束后,我们回到了剑河县,下午又去了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一路可谓马不停蹄,好生劳顿。

众所周知,黔地多山,路自不平,车子绕了绕人就有些晕了。晕也不怕,偏又要拉开窗户,手举相机手机拍那云朵、山岚、河流、树木、花草,甚至是风。能拍到风么?当然,树影摇曳,不就是风么!

看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确有点疯。

西江千户苗寨,20067月我来过一次,那时尚未开发成旅游区,游客不多,整个寨

子静悄悄的,大人们似乎都到田地里做活去了,街上只有玩耍的孩子及照顾他们的老奶奶。街上的店铺也不多。那晚,我是在一户苗族人家住的,而不是客栈——关于那次旅行,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记叙,这里就不再饶舌了。我要说的是,如今的西江千户苗寨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旅游区,其迅猛之势直逼丽江、凤凰,人满为患,让人担忧。每每针对这种情况,人们总会说:保护与发展本来就是一种悖论。但我还是愿意借助此次“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宣言中的一句话,提醒给大家:

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了历代先民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历史文化要素是传统村落的灵魂,自然环境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既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人文要素,又要保护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内在价值。

如斯,幸矣。时2016120日于沈阳。

 

24/
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