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是第七十二讲,当然要八一下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首先八的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渊源。
七十二变来自女娲娘娘
翻一翻古书就知道,《山海经》、《楚辞》的汉晋人注中,都有这样的说法:
-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变成了什么呢?就像盘古一样。她自己能变,比如她的肠子,就变成了一种神,住在栗广之野。她也能变别的东西,比如用黄土造人,就是她把黄土捏成小人,吹口气变出来的。这个说法,到了唐宋时期,就变成了“三十六变”和“七十二变”,比如宋罗泌《路史》的《麻姑仙人紫坛歌》:
- 女娲炼得五方气,变化成形补天地。三十六变世应知,七十二化处其位。
原本是“七十变”,后来人为了好听,给她多加了两变。为了句子对仗,又添了一个“三十六变”进来,这个演变是很清晰的。也就是说,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和猪八戒的三十六变,这个梗最早的来源,都是女娲娘娘的变化。
http://ww2/large/a2a0e633gw1f3318grjo2j20df0eut9m.jpg
所以不妨戏说一下,这就可以解释一件事情:孙悟空的72变是怎么算的?或者说,他这个法力蓝条是什么消耗原理?是一生只能变72次?还是一生只能变72种东西?如果明白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从女娲的“一日七十化”的典故演变来的,不妨这样想:孙悟空一天之内,凭他的法力可以变72次!所以我们看到孙悟空变赤脚大仙,变高小姐,变小妖……如果变一次就得从72格里减一次,那岂不很快就完了?如果变72种东西,那又涉及到怎么算的问题,他多次变人类,高小姐、老道士、金池长老,算一种“人类”的大类,还是算两种“男”和“女”,还是算三种不同的人?他多次变蜜蜂,前后不同的蜜蜂,算一种还是多种?是蜜蜂算一种,还是昆虫算一种?无论是变72次,还是变72种,孙悟空总要悠着,否则用着用着就完了。
如果我们把72变理解为一天最多能变72次,那上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反正一天就给你72格蓝条,不限种类,随着你的本事变(其实顶多是72种),用不完就行。第二天再给你72次格。所以我们看《西游记》里,孙悟空从来没有发愁过总的次数或种类,因为一天72次机会还是足够用的。
猪八戒的36变,类推起来,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天能变36次。所以猪八戒说“变山,变树,变石块,变土墩,变赖象、科猪、水牛、骆驼,真个全会”,那么,牦牛、驴、野猪、狗熊、骡子、马、铁块、大麻袋、草垛、粪堆、熊猫、沙皮狗……难道就不会了?再算上他变过的壮汉、痨病和尚、胖和尚、太上老君、鲶鱼、小姑娘、刁钻古怪、火光……这随便算算就超出36种了。所以猪八戒所说的这些,只是他擅长的领域,你让他变小姑娘也不是不能,就是难些。但小姑娘并不能算作变化的种类。
所以原著里写孙悟空和猪八戒变化的特色,孙悟空变的都是“轻巧华丽飞腾之物”,猪八戒变的都是大猪、大象、树桩,这当然是各人体质不同,并不是种类不同。比如孙悟空难道就不会变大象么?他和牛魔王赌变化还变过大象。猪八戒也未尝不会变“华丽之物”,例如在车迟国他还变过太上老君这样又华丽又仙风道骨的人物。但这些都不是二人所擅长的,所以极少出现。孙悟空最喜欢变的还是小虫子、小苍蝇(见文末统计表)。
孙悟空早就会变,但没说是七十二变
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从须菩提祖师那里学会的。不妨把原文八上来,供大家回顾下:
- 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注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西南北风,不是和薰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赑风’。自囟门中吹入六府,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
于是须菩提祖师传了孙悟空七十二变,成为了他的看家本领。
我们看到,七十二变实际上是为躲“三灾”准备的。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三灾后来并没有发生。而孙悟空后来展现的七十二变,也不过是变个小虫,变个小妖,去侦查搞特工的。这种应用型的法术,和三灾这样重大事件有什么关系?难道三灾来了之后,变个小虫就躲过去了?恐怕没有这样的道理。
http://ww2/large/a2a0e633gw1f3316z7j7jj20cg09cmxe.jpg
但是,贫道曾经八过,《西游记》的前七回孙悟空出身故事,和后九十多回的取经故事,来自不同的来源(不要以为《西游记》的作者一定是吴承恩,如果第一次读贫道文章的,请关注文末微信公号,看贫道以前讨论的关于《西游记》作者的问题)。这就好理解了。
因为孙悟空会变化这件事,在早期取经故事里就有了!比如杂剧和元代《西游记》(《朴通事谚解》里引的)孙悟空变小猢狲,变狗,变焦螟虫,拔毫毛变青母蝎等。这是一个很老的设定。也就是说,虽然百回本《西游记》孙悟空学变化在先,取经途中用变化在后。但实际上的故事演变,是孙悟空在取经途中的会变化在先,编出和须菩提祖师学变化的情节在后。所以,这一回的作者,只是给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编个理由而已,他如果在后面再编出三灾的情节,第一太枝枝蔓蔓,第二后面的故事都成型了,他也插不进去。所以这里,须菩提祖师只是谈了个概念,给七十二变找个看上去高大上的理由,仅此而已!
三灾是怎么回事?
《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提到了“三灾”,这个实在渺茫难考,但我们又从另一部道教经典《三品仙经》里,找到了“三灾”的说法。这部经书里说,修行人当然要修炼精气神,但不能死守,如果死守,就会遇到“三灾”了。这三灾是:
- 罡风。如是罡风,其利如刃,其锐如锥,透入门,一时三刻,穿音串诸骨节,直至涌泉,肢体发毛,一时解脱,化为羽丝。乃此罡风,无能侵蚀。
- 毒火,从下而上,透入顶门,还攻脏腑,旁灼四肢,毛孔发际,一瞬息间,化为灰烬。乃此风火,均无所害,如是功能,亦可云至。
- 五雷,各率所部,环相攻击。道未闻时,一瞬息间,精神四散,永不凝聚。
- 不究大道,难脱三灾!所有三宝,俱为乌有。
这里的五雷、毒火、罡风,正好对应须菩提祖师说的雷、火、风三灾。
但是并不是说,《西游记》的三灾源于《三品仙经》,因为这部《三品仙经》出自《吕祖全书》。《吕祖全书》成书于清代,晚于《西游记》(这里请教过@东海青童君 先生,万分感谢)。但这里涉及到的知识,却和《西游记》似乎有共同的来源,并不能视为《吕祖全书》袭用了《西游记》。比如说:
一、怎么躲过三灾呢?《三品仙经》里有这样的话:
- 究所用功,当问心君。所谓心君,具大解悟。
贫道八过,《西游记》对孙悟空的几个外号,第一个就是“心君”,其次才是“心猿”。孙悟空代指心是非常明显的。
二、《三品仙经》还提到了“七十二变”,但不是女娲而是盘古,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创世大神:
- 一昼一夜,七十二变,变诸种类,各肖其形。终变妙相,厥体具均,顶天履地,是名为人。
这段话,也是说的盘古一昼夜有七十二变。而且还谈到,盘古最后的变化,是“顶天履地,是名为人”。须菩提祖师还说过这样的话:
-
悟空闻说,毛骨竦然,叩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
按照《三品仙经》的意思,似乎是说,盘古(或创世大神)会七十二变,而人类是其中最神奇最完美的化身,所以人类能学到盘古(或创世大神)的其他变化。这和须菩提祖师的逻辑正好一样,只要是人类,“顶天履地”,就可以学会七十二变。但猴子没有腮,比起人类是个缺陷,却有颊囊,也算抵消了。
三、在《三品仙经》的中卷,大讲了一套三教合一的道理,而《西游记》的须菩提祖师,正是“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是讲究三教一家的。
四、《三品仙经》把五行的木称为“木母”,金称为“金公”,土称为“黄婆”。尤其是“木母”的特殊称呼,也是和《西游记》完全一致的。
五、《吕祖全书》里面还有这样的话:
- 劈开混沌,光满太清,蔽覆十方,粉碎虚空,一条拄杖,将天地撑。
孙悟空把金箍棒从海底拿出后,就把金箍棒变得极大:
-
使一个法天像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声:“长!”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太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
这岂不是“一条拄杖把天地撑”?
http://ww1/large/a2a0e633gw1f331acu96ij20b40813zc.jpg
六、《吕祖全书》特别喜欢谈“空”,这样的话可以说到处都是,比如:
- 儒障在实,道障在虚,释障在空。障于空者,执其偏理,罔知真性,徒谈空空。空非所空,乃为顽空。
-
观空非空,空无所空;视有非有,有则俱有。惟空不空,而实空空;惟有不有,而实有有。有乎空乎,空乎有乎。空中之有,有不为有;有中之空,空不为空。空其所有,有其所空,是为真玄。
《西游记》里孙悟空师父的名字“须菩提”,就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解空第一”,他给美猴王取的名字也是“悟空”。这个名字虽然早期西游故事里就有,但在百回本《西游记》里,却给了它新的含义,就是“鸿濛初辟原无姓(性),打破顽空须悟空”。我们比较吕祖这句话“障于空者,执其偏理,罔知真性,徒谈空空。空非所空,乃为顽空”,就知道两者是何等的相似了。
以上几点,散见于《三品仙经》和《吕祖全书》,这些知识,有些和《西游记》相符,有些超出《西游记》之外,我们总不能说这些完全是从《西游记》抄来的。只能说二者恐怕有共同的来源。
须菩提祖师和吕洞宾的渊源
《西游记》和吕洞宾是有非常深的渊源的。贫道八过,镇元大仙和五庄观,就是比着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写的。甚至镇元大仙身上,都有吕洞宾的形象。须菩提祖师在教孙悟空法术之前,曾经和他说:道有三百六十傍门,动、静、术、流等,你要学哪一样?这个《钟吕传道集》也是提到过的:
-
以傍门小法,易为见功,而欲流多得。互相传授,至死不悟,遂成风俗,而败坏大道。有斋戒者、有休粮者、有采气者、有漱咽者、有离妻者、有断味者、有禅定者、有不语者、有存想者、有采阴者、有服气者、有持净者、有息心者、有绝累者、有开顶者、有缩龟者、有绝迹者、有看读者、有烧炼者、有定息者、有导引者、有吐纳者、有采补者……
钟吕二仙对傍门的批评,《西游记》用动字门、静字门、术字门、流字门,原原本本地写了出来。这个86版西游记都演过了,祖师问他你学这个吗?孙悟空说不学不学。你学那个吗?孙悟空说不学不学。孙悟空不学的这些东西,就是《钟吕传道集》批评过的这些“傍门”,什么休粮、导引、吐纳、禅定……《西游记》都照抄不改。
另外,须菩提祖师教筋斗云的时候,还说了一句“朝游北海暮苍梧”,这也是吕洞宾的诗。可见这位作者是如何喜欢吕洞宾了。
http://ww1/large/a2a0e633gw1f331yb6bnbj20470640st.jpg
附录: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中一共变了多少次?
最后上一张统计表。贫道做了详细的统计,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所有的自身的变化如下。这个表,不包括:1、变毫毛。2、变法身,例如变三头六臂,身子变大变小。3、使身外别的东西变化,例如在五庄观把石狮子变成自己。
http://ww3/large/a2a0e633jw1f329gxrazfj20i40cfn01.jpg
有了这个表,我们就得出一些结论了,以后谁问起,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
-
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里,一共变化了105次(所以肯定不是一生只能变72次)!去除重复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单独算一种,相同的动植物算同一种),一共是68种!
- 孙悟空最喜欢变的物种:昆虫,一共14种,39次。
- 孙悟空最喜欢变的昆虫:蟭蟟虫,一共竟变过11次!次之是苍蝇,变过8次。次之是蜜蜂,变过6次。
- 其次是人物,一共30次,基本上次次不同,事实上也必须不同。
从大类来看一共人物、昆虫、鸟类、兽类、节肢动物、蛇、鱼、植物、器物、建筑十个大类。其余的,变鸟类,10次,9种。次之是变兽类,8次。次之是植物3次、器物3次,节肢动物2次,蛇类1次,鱼类1次,还变过一次建筑,土地庙。
本文微信链接请戳右侧
http://ww4/large/a2a0e633jw1f19oyfokylj20800a03yt.jpg
本文作者:李天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任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喜欢写好玩的文章,做好玩的学问。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也喜欢诗词、书法。发表有文学、经学、书法相关领域论文及书评、随笔多篇。
隆重推荐贫道的自营公号“仙儿”(xianer-xianer),《李天飞讲西游》系列也在此同步发布,欢迎习惯使用微信的朋友前往关注!除了“李天飞讲西游”,“仙儿”还有各种好玩的东东。
1.装逼和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