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上春树的101句话
施小炜
1
“日本文学如果缺少了村上春树,其版图一定会出现巨大缺陷。”说得好。
2
村上是个思想者,是个用小说甚至包含娱乐性的“综合小说”这一形态进行思索与批判的思想者。建议大家在理解村上时,也别忘了这个切入角度。
3
作为不露痕迹的思想小说的作者,村上总是将思考与批判隐藏在可读性极强的叙事之中。
4
哪怕是游离于组织、群体之外的自由人,当主人公由静态转入动态时,就势必在所难免地要催生出某种社会关系来。
5
一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从某个特定角度去看,其实不妨视为主人公不断地构筑、丧失、再构筑社会关系的过程再现。
6
从写实技巧的纯熟度来看,村上显然不输于任何以写实见长的小说家。《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与另一部写实主义长篇《挪威的森林》一道,向我们展示了村上作为一个职业小说家功底的深厚、全面。
7
村上本人多次亲口言及“jazz
music”和“hardboiled”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并多次明确表明自己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借用“波普-卡鲁恰”(“pop-culture”的日文讹音。他自己给这个外来语加注的汉字就是“大众文化”四字)的“斯特拉库恰”(“structure”一词的日语讹音),往里面塞进“纯文学的内容”。
8
就思想性而言,表现出更高深度的文本,无疑是村上的非纯写实作品。对于那样一种表现形式,他似乎驾驭得更为得心应手。
9
村上作品其实有很严肃的纯文学内核。但是他曾表态説:要用大众文化的外壳去表达纯文学的内涵。在他看来,要实现文学的影响力目的,太小众则意义不大。
10
村上要让他的文学,有更多的人去阅读。他一直是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的。而且他成功了。但他这样做,诺奖的评委们是否认同,是否理解他,就不一定了
11
诺贝尔文学奖之于村上春树,可以说得也不足为奇,不得也不足为奇。
12
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在中国以外的the rest of the
world,未必被视为“小资”。这些人物的生活方式在日本社会属于绝大多数,可谓一般大众。何以在中国被诸多读者解读为“小资”,其中恐怕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
13
外国文学作品的误读,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甚至可能还有某种策略性),在所难免,但是,误读毕竟是误读。所以,读者有必要知道还有别的观点存在。其实,村上春树主张“综合小说”,就有解决多层次内涵所需的小说结构问题的意义。
14
“小资”一词,在近来的中国好像也快要销声匿迹了吧。一旦普及,遍地都是,头衔就失去了头衔的意义了。
15
目下的中国,“小资”已经风光不再,失去原有的意义与光环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小资”一词的历史意义不曾存在。
16
文学作品的误读,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肯定也会有。大家一定还记得,在中国,许多世界名著都曾被认定为“香花毒草”,那也是一种误读,而且是误读的极致。
17
思考人的问题,未必要局限于某一地域、某一人种,未必要针对某一具体个案实例。那不是一个小说家应该具有的态度,那是一个政治家应该有的态度。
18
我始终认为,《1Q84》作为一部思想小说,是村上文学的集大成。只因为作者对思想痕迹抹消得彻底,以至于不少人都为其身裹的五颜六色的外衣所迷惑。
19
一个人由个体而形成了集团,在那集团中获得一个惬意、满足的位置,充满幸福感——当然也为之付出了代价与牺牲,譬如说努力抹去自身的性别色彩、使自己中性化,以拟态来保全集团。只是置身于集团之中时并无如此自觉——谁知这种幸福状态只是暂时的,一天,这个人突如其来地被逐出了集团,从此成了孤魂野鬼,再也找不回置身于集团之内的幸福感了。
20
思索个体与集团、与组织的关系,似乎是村上文学的永恒主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