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IBTimes中文网记者问

(2013-03-29 05:10:44)

1、  您曾经说文学翻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营生,在《当我谈跑步时谈些什么》、《1Q84》后又翻译了村上春树的两部新作,促使您坚持翻译村上春树作品的因素有哪些?

    我之说不得已而为之,是因为我认识到文学不可翻译,同时也认识到阅读外国文学却是我们精神追求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中的一些人又无法直接阅读原文的缘故。不可能,但必须。

    我以为认识到翻译的局限,有助于译者避免妄自尊大,以至于忘乎所以地以为自己的译文可能甚或理应超越原文。

    至于又继续译了几本村上,往小里说是出于喜欢,往大里说算是出于责任感吧。

 

2、  如何结缘和村上春树的作品?最早读他的作品是中文版还是日文原著,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是什么感觉?

    第一次阅读村上,是1989年,在早稻田大街的旧书店花一百日元买了本新潮文库版《風の歌を聞け》,一气读了。感觉文字清新节奏轻快想象力奔放,但对时代背景并无了解。

 

3、  您还说过,译著是译者自身风格与原著风格斗争妥协的结果,翻译的过程是先斗争都妥协么?您如何看待这种妥协?在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时,您与他的斗争在哪里,或者说村上作品有哪些强烈的个人特征?

    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只要译者是个活人,则再现原著风格就无法百分之百地做到,因为那是要杀死自己才成的。任译者如何拼命压制,其自身的风格,或者说得谦虚点,表达习惯,总会在放松警惕时抖露峥嵘。译者与原作者在译文中此消彼长此起彼伏,就是我说的妥协。

    中国人的文字似乎都难免带些斯文气,而村上却是娴熟运用口语文体的高手,就文字而言,精准而不同于他的描写,幽默奇拔却贴切的比喻,或许可说是其特征?

 

4、  过去读者几乎都是从林少华老师的翻译中慢慢熟悉村上春树,他翻译出的语言华丽、句式艰深,喜欢他的人觉得这就是村上春树的韵味,不喜欢他的人说他误导了人们对村上的认识,您如何看待?

    林先生的译本,我只读了一本,不能说对他的翻译风格有足以品头论足的了解,比如说您所提及的“语言华丽、句式艰深”的特点,也许是因为愚钝,我在那本《且听风吟》中就均未发现。

不过,假定读者当真以为“语言华丽、句式艰深”“就是村上春树的韵味”,那我则不敢苟同了。

 

5、  大多数大众都不懂日语,只能从译作中了解原著。您作为村上春树作品的译者,可能是最了解他的人,您如何评价村上春树的语言风格,真如林少华所译那般隐晦?

    “可能最了解”云云,承您谬奖,实不敢当。真正了解村上春树的,只有上帝一人吧,只怕连村上自己都未必做到。

    不过,作为不露痕迹的思想小说的作者,村上总是将思考与批判隐藏在可读性极强的叙事中,这或许可称为其叙事风格的“隐晦”。

    至于语言风格,我倒觉得毋宁相反。

 

6、  您是否也读过林少华的译作,是否受过他的影响?您觉得自己翻译的村上春树与林少华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我只读过一本上海译文版的《且听风吟》,是出于需要,对照原文读的。以后如果有时间,还想读《挪威的森林》,当然也对照原文读。

    影响?呵呵,我读得太少,就算想受,只怕也来不及受呢。

    至于不同之处,自己说大概不作数:也许对原文的理解不一样吧。

 

7、  村上春树的另一位译者赖明珠是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但是也有很多人说她的翻译语言简单,缺少感觉,因为村上春树在写作手法上是非写实主义的,人们希望看到非写实的跳跃,您怎样把握他的非写实主义,或者称新写实主义?

    赖女士的译本,我一部也没读过,不敢回答。

    您说的“非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我不太明白。不过,我猜那大概是创作手法层面的问题吧,翻译时主要还是思考文字的表达。

 

8、  对于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您所坚持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是您曾经说的精准度吗?

    是的。只要做得到,我甚至努力尝试再现原文的句式结构。我以为恐怕只有这样才可能再现原文的风格与“韵味”。

 

9、  您翻译的村上春树的新作品《眠》和《无比芜杂的心绪》即将问世,《眠》非常短小,讲述一个睡不着觉的女性的生活,您觉得这样一部作品对村上春树本人和对读者的意义在哪里?

    村上自白曾经经历了长达两年的低迷期,无法着手创作,而这部《眠》,则是在创作瓶颈之后的爆发,是他重归小说家跑道的标志性作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对超常体验描写的不断摸索、这种摸索的不断积累,无疑为完成后来的巨作群锻炼了笔力,充实了基盘。——我们读者也许可以这么去看待这部作品。

 

10、              在那天在上海书城的对谈中,止庵老师说,读罢《无比芜杂的心绪》,觉得村上春树离大家所最初认识的村上越来越远,为什么会这样?您作为译者,可否给中国读者一个建议,究竟应该如何去理解村上春树?

    我估计止庵先生所说的“大家最初认识的村上”,意指的大约是“小资教祖”式的村上形象吧。而《心绪》则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村上春树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远非“小资教祖”形象所能涵括的村上春树。而这个远为丰满、全面的立体村上形象,自然会给人以“越来越远”的感觉。

    村上是个思想者,是个用小说甚至包含娱乐性的“综合小说”这一形态进行思索与批判的思想者。建议大家在理解村上时,也别忘了这个切入角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