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娘话佛

(2022-08-08 19:12:49)
分类: 私人感言

和娘话佛

 

     我娘现在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但以前不是。在我的印象中,她信佛大概是在退休之后,于今也有三十多个年头了。这之前,我们家可谓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家庭。而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尽管我们不能将唯物主义等同于无神论,但唯物主义者比唯心主义者或有神论者更注重现世的生活、经验的生活、形而下的生活却是毫无疑问的。比如我爹,他的观点正好跟佛教相反,认为人活郎才是真生活,死了都是空。还常告诫我们说:“人要死个嗟”——其潜台词犹如古诗十九首所言:“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

    虽然我爹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代表了极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以前我们把这种想法称之为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因为朴素,所以直言不讳,因为无产,所以也无神。孟子说,无恒产者无恒心。而人一旦有了恒心,自然会对神或未来世界心驰神往。

    然而,我爹的这种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常常遭遇来自基督教文明圈的攻讦,他们说我爹没有信仰、自私、急功近利、无所畏惧,所以有晨光会乱弄西弄。其实,我爹是一个非常谨小慎微的人,用我娘的话说,树叶爿跌落来都要吓煞格人。当然,我爹不是吓煞神或上帝的惩罚——他连地狱都无动于衷,而是吓煞时代的一粒灰尘会不会掉到他及他的妻子儿女身上。

    照例,恐惧诞生宗教。但我爹的“吓煞”,不但没有让他皈依三宝,反而更加对神或上帝嗤之以鼻。这是因为他深信个人的祸福在于时代的那一粒灰尘而不是神或上帝。我爹的这个认知,虽然不能说是科学的,却绝对是理性的和实证主义的。

    那么,我娘后来是否因为有了恒产而对佛法起了心意和执念呢?不!恰恰相反,身无长物或许正是她蓦然回首的佛缘之一,诚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当然,从娑婆世界的角度看,我娘亦常为自己穷其一生却不名一文的相状而深感愧疚(指对子孙)。不过,对此,我倒是常常劝进她:“这样好,走得起身。”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娘对佛法顶礼膜拜却毫无退转之心?而且,令我惊奇的不仅是我娘,还有我认识的我娘的一些同事和队伙都赫然出现在佛教四众的行列中。回想当年,她们曾经都是世俗社会里非常优秀的知识女性。七年前我爹过世,在为我爹做佛事的优婆夷当中,其中一位就是当年我二哥在余姚中学读书时教他政治的陆老师,那天晚上,她身披袈裟,神色庄严无比,而那一整套规正有序的佛教仪规更让我恍然隔世。还有一位我非常熟悉的何老师,在过去的俗世岁月里,也曾以坚强、执着、能干著称,后来却坚持念佛吃素几十年,近年则怀着慈悲喜舍之心决然安居寺院。

    佛教有著名的三法印之说,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家区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根本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鉴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故名“三法印”。我想,我娘她们这一代人,在往昔的世俗岁月里,都或多或少地对“三法印”有着别样而深刻的体验。从五七年开始,她们所经历的种种颠倒无常不仅接二连三,还惊心动魄;“把青春献给党和祖国”的崇高理想则与“诸法无我”如出一辙;而作为小布尔乔亚出身的知识女性对清静淡雅本来就有一种天生的喜好。这照佛教的说法,说明我娘这一代知识女性中有不少具有很深的佛根,一旦有了某种因缘,她们一方面深感曾经的凡俗世界早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另一方面则对“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阿弥佗佛的无量光明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向往,且从此便“小(佛)园香径独徘徊”。

    有道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想,我娘她们所以皈依佛门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即“到哪里去”的问题。其实,人一旦认知了“诸行无常”,又做到了“诸法无我”,其最后的归宿一定是“寂静涅槃”。 但事实上,众生在”波罗蜜多”的征途中却总是充满了艰难困苦,真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道路所以曲折,乃是因为人的六根难断。俗话说,三岁到老。且六根不止三岁,许多“根”在出生前已经规定好了,西方学理称之为遗传、集体无意识。释迦牟尼似乎也深知众生的这一劣根性,所以多数佛经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碟碟不休,话上话下,余姚人称之为“老太婆念经”。释迦牟尼如此语重心长的良苦用心,无疑是希望修行者不要半途而废,坚持到底,绝不退转。

    六根不断,三毒难除。虽然佛教早已对症下药,即以“戒、定、慧”对治“贪、嗔、痴”。我娘总认为自己的修持还远远不够,还常常为人间的情事所挂碍。其实,我娘所说的人间情事就只剩下对儿女子孙的牵挂与担忧了。但在佛教看来,这样的儿女情长也算没有断除意业中的贪,还是有情,而情则是“波罗蜜多”的最大敌人,故而所谓菩萨的意译就是“觉有情”,先是自觉,后是觉他,再是觉行圆满,也就是把众生从“情海”里打捞出来,救渡出来。

    不过,作为凡世俗夫的我对此到有不同的看法,我的意思是,对儿女子孙的牵挂虽然也是“情未了”,但这种“情”与其它的贪欲不同(我们俗人还认为这是一种无私的、崇高的情,当然,佛教才不管这些呢),它一般不会产生或引起其它诸业,如口业中的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更不要说身业的三恶了。当然,“情未了”对修持佛教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需要改善的瑕疵,好在佛教还是世界上最通情达理的宗教,因为它容许并鼓励菩萨或佛在“觉有情”的过程中采取权宜之计和善巧方便。

    我因此对娘说,我看您现在应该已经修得不错了,“贪、嗔、痴”三毒基本上算是肃清了。从正能量的角度看,您的“戒”已经做得很到位了,“慧”也没有大的问题,只是“定”还有欠缺,也就是您自己常说的“还有放不下的”,佛家对此叫作“定力不够”。对此我想,即使是处于因地阶位的修行者,经常遭遇六根之苦、六尘之扰、六识之困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我最近在读西洋学者托马斯 库恩的一本书叫《科学革命的结构》,他有一个观点是:一切都是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而世界本身并未改变。从这个角度,我想对娘说,您的定力完全可以更上层楼,其途径就是不妨参照我们共产党人的做法,那就是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写于20228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