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躺平与平躺

(2021-06-13 20:44:59)
分类: 私人感言

“躺平”鼻祖陈仲之

 

     “躺平”估计要成为2021年度关键词之一。至于什么叫“躺平”,倒用得上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躺平”。当然,丹麦王子复仇记这个本质特征还是不能含糊,否则就成了指鹿为马。

    那么“躺平”的关键意思又是什么呢?我想我们不妨望文生义,躺着,平。躺是一种姿势,平是一种感觉。“葛优躺”也是一种姿势,但它给人的感觉不是“平”,而是“不落实”,是吊儿郎当。而“平”的感觉是安泰、太平、落实。用余姚话讲就是“应该介几”,“是觉介几”,“喜欢几介”。

    还有,哪些人比较容易“躺平”呢?这个问题就象多年前我曾经好奇过的另一个问题——哪些人比较喜欢养狗呢?答案是,说不准。因为男人养狗,女人也养狗;富人养狗,穷人也养狗;达官养狗,小民也养狗,教授养狗,文盲也养狗;得意的养狗,落魄的也养狗。

    中国战国时期有个陈仲子,可能是我国最早提出和践行“躺平”说的人。当然,他的原话是:“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上下左右都不搭界,自顾自,煞煞太平。我所以说陈仲子是“躺平”的鼻祖,是因为他的“躺平”经典到无人能够超越。这个在《孟子 滕文公下》中有专门记载:“陈仲子岂不诚廉之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这个螬也叫金龟子,可能就是余姚人说的“烂泥屙虫”。当然,现在的“躺平”之士就不会如此悲惨,“微”一下“饿了么”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只是寝室里堆积如山的快餐盒常常成为当代躺平族的靓丽一景。

    朋友们当然很想知道这陈仲子是何方神圣,百度上说他是战国时著名的贤士,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田氏的后裔,其兄是齐国的卿大夫,封地在盖邑,年收入达万钟之多。本来应该是集官后代与富后代于一身的好佬,却偏偏成了“躺平”的名士,据说是受了杨朱思想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陈仲子与他的哥哥合不来,为什么合不来呢,当然不是因为感情问题,而是政见不同。他的哥哥是成功人士,励精图治,拼搏向上。而陈仲子却选择“躺平”,因为杨朱这一派的人可能觉得,这春秋战国打打杀杀也快五百年了,儒家的修齐治平却还在到处招摇撞骗,不可一世。好,从此以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而孟子与陈仲子的哥哥倒是志同道合,所以在《孟子》一书中总是出尽陈仲子的洋相。有一次,陈仲子回到家中,正好碰到有人送来一只鹅给他的哥哥,他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做什么呢?”过了几天,他母亲把那只鹅杀了给他吃,他的哥哥恰好从外面回来。看见后便说:“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他连忙跑出门去,“哇”地一声便吐了出来。人家因此说陈仲子廉洁,而孟子却把陈仲子比作“蚯蚓”:“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孟子 滕文公下》)

    这是否意味着,在中国,无论是“於陵仲子”也好,是杨朱的“贵己”也好,或是当代社会的“躺平”也好,都不可能是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和值得肯定的生存方式,更多地还成为主流社会攻击和奚落的对象。这其中的原因或由北宋史学家范祖禹一语道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惟人为大。人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人伦也。仲子避兄离母,无亲戚君臣上下,是无人伦也。岂有无人伦而可以为廉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56页,中华书局,2011年北京出版)范氏所谓惟人为大,乃人伦集体之大,而非独立的个体之大,个体一旦从人伦中分离出去,就什么都不是——孟子则干脆将这样的人称为“禽兽”,如杨墨之流。

    如此说来,在中国,只有平躺,没有“躺平”。因为“躺平”需要一种哲学基础,比如“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卢梭语)中国没有这样的基础。“躺平”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自觉和积极的人生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令人诟病,但没有人可以干预他、改变他,因为他是他自己的最高主权者。而平躺不是,平躺不过是在物质和人伦双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不过,反过来说,平躺也是当代中国的年轻人对物质世界和人伦社会的双重反抗。

 

       写于20216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