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花花草草(四)

分类: 私人感言 |
《诗经》中的花花草草(四)
关于《诗经》中的花花草草并不是一个富有创意的命题,百度中就有《〈诗经〉中的植物》的资料。我所以炒此冷饭,主要是惊异于这些花花草草大多数居然都能在余姚这片土地上找到,只是我们的日常所见、称呼不那么诗情画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比如芦苇,不就是河边的一丛水草,但《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实在让人浮想联翩,心绪荡漾。这让我感到,诗意的一定是自然的、生活的。诗意就在乡村、在河边、在荒山野岭。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将“诗意地栖居”挂在嘴边,但我以为多数都是叶公好龙,看上去他们好象是挖空心思地在寻找诗意,却总是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的内心还缺乏诗意。诚如王阳明所言,你心中有这花了,这花就在你眼前绽放了。你心中有诗意了,放眼望去,这身边的花花草草没有不是诗的了。
还有一点令我困惑,就是《诗经》中的诗多数来自于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北方,即以黄河流域为主,南不过长江以北,也就是安徽、湖北、四川等地,江浙一带似乎还属蛮夷之地。那么为什么诗经中所描述的花花草草都能在江南水乡找到它的踪影呢?我不知道其中原由,或以为,要么是三千多年前的北方同我们现在的南方一样气候宜人,要么是这些诗本来就是从南方流传到北方。考古证明,长江流域的文明远早于黄河流域,如我们余姚的河姆渡文化。然而中国的文明史却发端于黄河流域,这河姆渡文化到哪儿去了呢?或许是因为一次足以灭顶的自然灾害让河姆渡文化成了庞贝古城,但这些诗还是流传下来了。我的这个想法纯粹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瞎猜而已。当然亦希望有更多的余姚人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十七、《汾沮洳》中的莫和藚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莫:即酸模,或羊蹄菜。据百度介绍,全草可入药,有凉血、解毒之功效,嫩茎、叶可作蔬菜及饲料。另,古时亦有“吸吮”之意,人们在旅途中吸吮它的叶子以解渴。因此酸模的花语是“体贴”与“柔情”。
http://s8/mw690/002YlFpKzy7gbHbJypV77&690
http://s1/mw690/002YlFpKzy7gbHd1Oak70&690
藚:即泽泻,或如意花。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有毒。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姑娘随一位小伙子一起在汾河边采摘酸模、泽泻还有桑,不断地赞美小伙子的俊美与人品。美到无度,也就是无法衡量,那些王公贵子简直不能相提并论。古人采摘这些花花草草,想来不是闹着玩的,或入药,或作蔬菜、饲料,问题是有些只能做药,不能食用,且象泽泻这样的植物还有毒,药用功效也主要是治疗心血管毛病,那为什么还采那么多呢?难道古人也早有三高症了?不过据王秀梅在其《诗经》译注中解释,泽泻嫩时可食用。待解。
http://s12/mw690/002YlFpKzy7gbHkPXxV2b&690
http://s11/mw690/002YlFpKzy7gbHm5kLw6a&690
二十八、《椒聊》中的椒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椒:即花椒。是芸香科、花椒属落叶小乔木。诗中将一位小伙子比作椒树,不仅高大结实,还芬芳飘远方(远条且)。椒树高可达七米,但硕大且笃似乎令人费解,因为椒树的枝杆看上去并不粗壮。东汉文学家王逸曾作《楚辞章句》,认为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语)的比兴手法,乃是“善鸟香草以配忠贞”,且因其所比之物通俗含蓄而广为民众喜爱。
http://s4/mw690/002YlFpKzy7gbHsg8i723&690
二十九、《采苓》中的苓、苦、葑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苓:即茯苓。茯苓既为中药,亦可食用,北京有一著名土特产,谓茯苓饼,小时候视为宝贝。
http://s2/mw690/002YlFpKzy7gbHzFI6l81&690
http://s5/mw690/002YlFpKzy7gbHAL2rac4&690
苦:即苦菜。有著名小说《苦菜花》所指是否同一植物?还有,我们余姚人说的“脱苦菜”是否一样,待证。葑在前文中已有提及,故略。诗经里经常出现“首阳山”一名,如同渭河、汾河。首阳山位于甘肃境内的渭源县(还有其它六种说法,如山西临汾),因殷商时期的伯夷、叔齐采薇饿死首阳山而著名。不过,据王秀梅老师的解释,芩当为甘草,因为这首诗写的是劝人不要轻信、轻传谣言,这样,造谣的人也就什么也得不到。而诗中的甘草、苦菜、大头菜在首阳山都是采不到的,说明这个描述本身就是不真实的。
http://s10/mw690/002YlFpKzy7gbHJ9aMFd9&690
http://s10/mw690/002YlFpKzy7gbHK2iMh29&690
二十九、《蒹葭》中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http://s14/mw690/002YlFpKzy7gbI2ueaV4d&690
http://s2/mw690/002YlFpKzy7gbI4oRe901&690
三十、《东门之枌》中的荍与椒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http://s6/mw690/002YlFpKzy7gbId0aWN75&690
http://s6/mw690/002YlFpKzy7gbIdY7iJd5&690
三十一、《防有鹊巢》中的苕和鷊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苕:古时为凌霄。主产于我国长江以北,因其花大色艳,为我国传统著名花木。届时我若在乡下置得一带庭园的小屋,不妨前后栽之。
http://s3/mw690/002YlFpKzy7gbIq9p0m12&690
http://s11/mw690/002YlFpKzy7gbIr9qLUaa&690
鷊:即绶草。与凌霄一样,均喜潮湿之地。故诗中说,那干燥的土丘(邛)上怎么会长出美丽的水草呢?诗的意思是说,哪见过堤坝上筑鹊巢?哪见过土丘上长苕草?谁在离间我心上人,我心里愁苦又烦恼。诗中所谓离间之事,亦有认为是政治上的谗言和离间。诗经中许多内容所指,后世解读多有分歧,或指王室宫廷、或谓社会政事、或为男女之情。对此,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一书中曾有论述,认为诗经是中国最早称得上纯文学的作品,且年代都在春秋之前,即脱胎于巫术、占卜的神学时代,所指常令人联想到社会政事亦属常情,但应是艺术从社会政事中脱颖而出的滥觞。
http://s12/mw690/002YlFpKzy7gbIwCv3l5b&690
三十二、《泽陂》中的蒲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蒲:即蒲草,学名为水烛。百度上说分布较广,常生于河泽湿地,是中国的一种野生蔬菜,且功用甚多,如入药、编织、用作枕头蕊子。余姚应该有,但无印象。诗中对男女之爱的表达不无夸张,说是一个小伙子对心上人爱得死去活来,夜到也困不着,还哭得眼泪鼻涕哗哗地流。看来,这世上惟有男女之爱,不因千年的岁月而递减,但也炽烈不了多少,所谓“永恒”是也。
http://s1/mw690/002YlFpKzy7gbIJAltC70&690
http://s5/mw690/002YlFpKzy7gbIKCTL634&690
三十三、《隰有苌楚》中的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苌楚:即羊桃,也就是猕猴桃。据百度称,猕猴桃原产于中国湖北宜昌,自诗经记载以来,就一直是野果,直到上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女教师从宜昌带到自已国家栽培,方成为举世闻名的“奇异果”。如今我们余姚也广有种植,还用来浸酒,说是营养极丰。这首诗的意思是人自叹不如草木快乐。因无知而没有烦恼,因无情而没有家室之累。如同现代歌里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诗言志是一方面,但诗同时也是时代历史的反映,所谓盛世唱和,乱世叹怨。
http://s15/mw690/002YlFpKzy7gbITpa5o5e&690
http://s13/mw690/002YlFpKzy7gbIUAy8A3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