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中的花花草草(一)

(2017-10-29 11:17:43)
分类: 私人感言

《诗经》中的花花草草(一)


关于《诗经》中的花花草草并不是一个富有创意的命题,百度中就有《〈诗经〉中的植物》的资料。我所以炒此冷饭,主要是惊异于这些花花草草大多数居然都能在余姚这片土地上找到,只是我们的日常所见、日常所称都不那么诗情画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比如芦苇,不就是河边的一丛水草,但《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实在让人浮想联翩,心绪荡漾。这让我感到,诗意的一定是自然的、生活的。诗意就在乡村、在河边、在荒山野岭。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将“诗意地栖居”挂在嘴边,但我以为多数都是叶公好龙,看上去他们好象是挖空心思地在寻找诗意,去名山大川、宿民居尝农家乐,一付“采菊东篱下”的样子,事实上却是什么感觉也没有,因为他们的内心还缺乏诗意。诚如王阳明所言,你心中有这花了,这花就在你眼前绽放了。你心中有诗意了,放眼望去,这身边的花花草草就没有不是诗的了。

还有一点令我困惑,就是《诗经》中的诗多数来自于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北方,即以黄河流域为主,南不过长江以北,也就是安徽、湖北、四川等地,江浙一带似乎还属蛮夷之地。那么为什么诗经中所描述的花花草草都能在江南水乡找到它的踪影呢?我不知道其中原由,或以为,要么是三千多年前的北方同我们现在的南方一样气候宜人,要么是这些诗本来就是从南方流传到北方。考古证明,长江流域的文明远早于黄河流域,如我们余姚的河姆渡文化。然而中国的文明史却发端于黄河流域,这河姆渡文化到哪儿去了呢?或许是因为一次足以灭顶的自然灾害让河姆渡文化成了庞贝古城,但这些诗还是流传下来了。我的这个想法纯粹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瞎猜而已。当然亦希望有更多的余姚人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一、《关雎》中的荇菜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多年生水生植物,不知是否就是余姚人说的“水活灵”。

http://s2/mw690/002YlFpKzy7fnRDk4sp61&690


http://s4/mw690/002YlFpKzy7fnS5oL9V33&690


  二、《葛覃》中的葛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或叫葛藤、野葛,可入药,其根与花更是醒酒佳品。

http://s16/mw690/002YlFpKzy7fnS0YmXZ7f&690
http://s6/mw690/002YlFpKzy7fnS2FdU925&690


三、《卷耳》中的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卷耳:即苍耳子,中医视为治疗鼻膜炎的偏方,多年生疏丛草本,百度上说生于海拔1200米到2600米的高山草地、林缘或丘陵区,多产于北方,不知余姚有否?

http://s11/mw690/002YlFpKzy7fnSdKXcCda&690


 

 

四、《樛木》中的葛藟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葛藟:即野葡萄。百度上说这首诗是中国的流浪者之歌,流浪者当然要吃野葡萄了。

http://s14/mw690/002YlFpKzy7fnSiHqkRbd&690

 

五、《桃夭》中的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家其室。

桃花:这个就太熟悉了,不必图解。但用桃花盛开的艳丽,来衬托姑娘出嫁时的喜气场景当然是最恰当不过了。

六、《芣苢》中的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芣苢:即车前草。车前草不能入诗,这芣苢仿佛就诗意盎然了

http://s10/mw690/002YlFpKzy7fnSp7Xlfe9&690

 

七、《汉广》中的篓蒿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篓:即篓蒿。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上次去龙坑,即见我姑妈采摘之,说是炒炒老好吃。

http://s14/mw690/002YlFpKzy7fnSvB6Jn5d&690
http://s1/mw690/002YlFpKzy7fnSxhi3m20&690

 

 

八、《采蘩》中的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蘩:即白蒿。不知余姚有否,看上去跟上面的篓蒿差不多。

http://s10/mw690/002YlFpKzy7fnSBZgZbf9&690

http://s7/mw690/002YlFpKzy7fnSDIj7896&690

 

 

九、《草虫》中的蕨与薇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蕨:原产南非,现世界广为栽培。为世界五大切花之一,另四为月季、菊花、香石竹(康乃馨)、唐菖蒲(剑兰)。也是重要的盆载花卉。

http://s1/mw690/002YlFpKzy7fnSIA4X680&690

http://s6/mw690/002YlFpKzy7fnSLgC57c5&690

 

 

薇:直立多年生草本,《本草纲目》有记载。

http://s16/mw690/002YlFpKzy7fnSOJzmD3f&690

http://s4/mw690/002YlFpKzy7fnSQiW8H33&690


十、《采蘋》中的蘋与藻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蘋:即余姚人说的浮萍。

http://s11/mw690/002YlFpKzy7fnSY1eRk5a&690

http://s7/mw690/002YlFpKzy7fnSZsosea6&690

 

 

藻:藻类的概念古今不同,诗经中的藻当指水草也。

http://s3/mw690/002YlFpKzy7fnT2nUs272&690

http://s14/mw690/002YlFpKzy7fnT4FuJnc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