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律师谈曾国藩的功课的三个释明
曾国藩的成功是他在一生中忐忑不安谨小慎微甚至到老年都不敢懈怠,也就是做足了功课:
1、曾国藩把读书当做一生的事:这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曾国藩作为一个为人士大夫,又能够成为“肩不能提担,手不能提篮”的文人,竟能组织“团练湘军”成为军事统帅,这和他常年持续的读书密不可分。
![刘宏伟律师谈曾国藩的功课的三个释明 刘宏伟律师谈曾国藩的功课的三个释明]()
曾国藩读书有悟性: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一个人的本志是不可移的,而能不能持之以恒,才是成与不成的关键。曾国藩自己想要慢慢修到恒卦去,他的书信里面就曾好几次提到恒,因为他知道按蹇卦走下去会很辛苦,最后结果会怎么样,真的很难想象。所以他才努力要改自己的命,并最终决心以恒卦来改变命运。他要始终坚持正道,持之以恒,然后尽人事听天命,自得其乐。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藩32岁的时候,他在日记上写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可以说是决定他一生的关键。他说:“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漫,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曾国藩发现自己的病根在于没有恒心。我们每个人看到这里,其实都应该好好反省。现在很多人也都是,今天对自己立了什么要求、规定,明天就全忘光了,还是像以前一样散漫,还是旧病复发,改不了,这就是典型的“我知道,就是做不到”。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就是曾国藩的“发挥余热”,我们常人追求的老年人是“四世同堂”“儿孙满堂”,但曾国藩在51岁的时候成就了平叛太平天国,56岁的时候建造江南制造厂.....,这就是曾国藩的“为国为民谋求福利”。
确实如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曾国藩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到了暮年都能为国家民族有所作为,那是多大的幸事啊。
3、功成身退得善终:曾国藩最后采取的方式是“裁军不辞宫”,为什么不辞官?他可以上币清廷,“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我要告老还乡可是他敢吗?他如果那样做的话,清廷就会认为他是在挑战自己了,“好像我一定要给你实权,要让你做大官,你才过意,否则你就要回去号召所有人来打我是吗?”所以当官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辞的,有时候请辞就等于在威胁上面的人,“我不干了,怎么样?”那上面多半会说:“怎么样,先杀掉你再说。”到那个时候,你就会追悔莫及了。曾国藩保命的方法就是他自己不辞官,但同时军一定要裁掉。太平军被消灭之后,湘军对于曾国藩本人,对于皇帝,都成了大包袱。曾国藩倘若与朝廷权贵结盟,对皇权就会构成很大威胁。有人甚至劝他自立为王,但是他却很清醒,说这是坏人要他行非分之举。一般人可能就会受这些影响,心想“来啊,我怕谁,大不了一死”,但是曾国藩没有。最终,军队都被他遣散了,其实这也是他感到非常于心不忍的事情。大家想想看,湘军都是在自己最年轻的时候跟了他,把最宝贵的生命完全交给了他,结果他功成名就以后,就把他们一脚踢开,“你们都回家去”。但是曾国藩没有办法,他也是形势所逼。这样做才救了他一命。不辞官,裁军,这两件事情他只要有一件没做,他就死定了,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太平军了,清廷还留着湘军干什么呢?59岁时奏请练兵、饬吏、治河为要务。他总是跟皇帝强调,“我在做实在的事情,我不求功名,我饬吏”,他很巧妙地告诉皇帝,“你不用怕我”。60岁的时候肝病日重,右眼失明。过于操劳的人,往往最后的结局是得肝病。61岁时,亲友在上海给他祝寿,因为他平常不太庆寿,所以我才特别写出这件事。62岁时书告所有兄弟,仕途是很险恶的,要他们一定要保重,“官途险,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风波之中,能妥帖登岸者实属不易”,能够很妥当地因应非常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好自为之。3月12日午后散步的时候,突然间感觉到脚麻,就对儿子纪泽说:“你扶我进去坐一坐。”他回到书房,端坐了差不多三刻钟,然后就走了。
这叫什么?叫好死,叫善终。“人死为大”,千万记住,一个人,不管他生前怎么样,他死了,就是完成他这一生的任务了,我觉得这是中华文化里面非常好的一点。不要再去议论他,我们对曾国藩都没有议论的资格。我们只是跟大家分享他的一生经历是怎样的,他自己有什么体会、感悟,其中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才是我们应该抱的态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