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新教材,聚焦“跨学科”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动态 |
包河区生物教师代表团参加2024年苏教版生物学新教材培训会纪实
为深入学习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教育理念与素养要求,7月23日,我区生物学教师随合肥市生物教师代表团参加了2024年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生物学新教材培训会。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此次盛会汇聚了全国近150名教研员及一线教师代表,共同探讨“新教材解读,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这一主题。包河区生物学教师史燕老师受邀大会分享。
新教材新解读
开幕式之后,由苏教版《生物学》主编汪忠教授带来了主题讲座,他系统介绍了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及其在内容上的革新之处,为即将于秋季学期启用的新教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下午,新教材编写组成核心成员王苏豫老师就《七年级上册编写思路和课堂教学改革建议》进行了深入讲解,通过“藻类”这一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李朝晖老师介绍了《七年级下册编写思路和专业知识深化建议》,对七下教材作详细解读,并围绕七下教材中的生物与环境单元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深化。并重点解读了“生物与环境”单元,强调了专业知识的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专家们的解读让与会老师全面认识和了解新教材,有助于促进初中生物学教师更好实施新课程。
在会议期间,合肥市代表团的雕玲、王贞、梁蕾等老师积极参与各项讨论,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交流心得。
“跨学科实践”新主题
本次大会的另一主题是“跨学科实践”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大会两个分享案例之一,我区生物学教师史燕老师受邀进行了交流展示。
史燕老师来自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分享了她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探究影响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因素”。带领学生测定泡菜的亚硝酸盐浓度,探究亚硝酸盐浓度与原料、腌制方式、时间等因素的关系。学生分组探究不同的亚硝酸盐影响因素,体验了泡菜制作成功的喜悦和探究、创新的乐趣。
《制作泡菜,探究影响泡菜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是新编生物学教材中新增的一个“跨学科实践”内容。史燕老师带领学生完全是自主开展的案例,她的探索为我们即将开启的新教材教学实践具有借鉴价值。
史燕老师带领学生的探究实践是包河区积极推动“中学生生物探究实践”的成果。包河区自2007年起举办“中学生生物学探究实践大赛”,鼓励教师依托课堂或社团等形式带领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指导学生撰写探究实践报告或视频等作品参加比赛。创办学术节为优秀作品提供提升机会、搭建展示平台。2024年,在总结20年实践探索基础上,提炼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展评一体化跨学科探究实践育人模式”。为实现整体提升区域范围内学生探究实践素养基础上,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分享之后,苏教版主编汪忠老师做了《跨学科实践的编写思路和实施建议》的主题讲座。汪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案例分享,点评了两者的特色,指出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史燕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的跨学科探究实践活动富于创新性、拔尖的特征。针对新课标倡导的教学过程重实践的课标新要求,汪老师对如何开展跨学科探究实践给出了实施建议。
两天的新教材培训进一步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为参会教师对新版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指明了方向,赋能新课堂。
我们将在新课程新教材的引领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新理念,适应新变化,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让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包河区生物学教师们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共同书写教育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