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耕单元教学,赋能生命课堂

(2023-10-13 08:45:57)
标签:

教育

分类: 生物教研动态

——包河区生物教师参加合肥市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乘风踏浪,为学而来。20231010日,在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统筹安排下,合肥市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成功举办。包河区十八位生物教师观摩了此次研讨活动,望湖中学的张喜鲜老师参与了单元教学观摩课展示,生物教研员王贞老师在研讨会上对单元整体设计进行了介绍。

深耕单元教学,赋能生命课堂

上午,在合肥市教研员雕玲老师的主持下,四位老师围绕“合肥园博园”这一大情景展开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单元教学活动。

深耕单元教学,赋能生命课堂

蜀山区琥珀中学五里墩校区的龚陈安琪老师执教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河区望湖中学的张喜鲜老师执教第二节《动物细胞的结构》、蜀山区五十中西校的张晓明老师执教第三节《细胞的功能》、高新区中嘉学校的王庐娇老师执教第四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龚陈安琪、张喜鲜老师带领学生通过显微观察多种动植物细胞,归纳概括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通过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概述出细胞的基本结构。张晓明老师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入手,通过对相关生活现象和研究成果等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概述细胞不同结构的功能,发现细胞不同结构虽功能各不相同,但共同完成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王庐娇老师指导学生制作动植物细胞的模型,帮助学生尝试建模过程,在对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交流中,理解动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理解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通过四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起本单元的重要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同时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施莱登、施旺一样使用显微镜探索生物微观世界的过程,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基于事实和逻辑建构概念,发展科学思维,领悟科学精神,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深耕单元教学,赋能生命课堂

中科大附中高新学校的七年级学生四节生物课,从动手观察到动脑分析、模型制作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情绪饱满。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评中学,学习兴趣提升的同时建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

下午,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的杨全校长致辞,对各位教研员、专家和初中生物学教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表达了对本次单元教学观摩活动的支持和肯定。

深耕单元教学,赋能生命课堂

包河区生物教研员王贞老师针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进行了介绍。根据课标要求和提示,对本单元内容框架进行了梳理。创设 “合肥园博园”大情景,提出大问题: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吗?细胞是如何生活的?细胞的生命活动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之间有何联系?整个单元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多种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感悟科学精神。王贞老师表示本次展示活动是核心素养导向、聚焦大概念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实践的有益尝试!

深耕单元教学,赋能生命课堂

深耕单元教学,赋能生命课堂

蜀山区生物教研员闵静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基本范式及教学组织进行了分享。从观察类实验和探究类实验两个方面,通过具体实例带大家一起分析如何进行实验室的准备、教师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实验课的指导以及实验的总结和最后的检测和评价,为老师们如何开展实验操作和实验教学提供了参考,深化老师们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深耕单元教学,赋能生命课堂

最后,合肥市生物教研员雕玲老师对大单元课例进行总结,对老师们采取的观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举措表示肯定,通过驱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最终形成概念。同时雕老师还表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老师们要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的体系,创新实验教学的方式,规范实验教学的实施,提高实验教学技能,保障实验教学的条件,健全实验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加强实验教学的安全管理,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推动实验教学的开展。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它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基本单位和重要路径。包河区生物教师在本次观摩研讨活动中收获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赋能课堂,不断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