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般的速度,慢慢蚕食下古文学习,实际上说蚕食,感觉都拨高了自己,毕竟,蚕食是干净彻底坚决地解决问题。充其量,咱和杜的古文学习,只能说是周岁小孩子学吃饭,速度慢不说,吞到肚里的还真没几粒。
可反过来思量思量,咱那凡事朝好处想的毛病又犯了,虽说如孩童吃饭,掉了一地饭粒,可肚里好歹也吃了些许不是!于是,仍然蜗牛般的向前爬进。
近来,咱和杜一道学习《中庸》。我看过有些书评,说是此类书籍,不宜让孩子学习,中庸之道,批评的声音不少,认为圆滑守旧,太过于讲究中规中矩,步调呆板,会让读者缺少勇气和冲劲,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更容易老成持重。但我想着,中庸之道,更强调的是一种张驰有度,收放自如,有礼有节。一个人,如能深循中庸之道,生活上,应该不失稳重舒缓。
昨晚,讲到了亲亲人,重视爵位和俸禄这段。杜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是亲近亲人,才能家庭和睦,但不能一味地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予足够的地位和俸禄,要视其才能和德行而定,就像历史上的王朝,都是从最初的兴盛到没落,后代帝王不像他们的先宗一样勤奋清正,而是享受着过于丰厚的生活,不思进取,贪图享受,最后导致了一代王朝的消失。
任何一样东西,都不是十全十美;任何一本书,都会有思想上的局限性。读书,我想的是,从中吸收点积极的东西,分析不足的,那么,也就算是读有所得。
对于中庸,咱可以说连皮毛都不懂,只能抱着带孩子接触点国学的粗浅想法,慢慢地摸索着。归根结底,领悟还得靠孩子自己。每个人读书,最终还得靠自己从书中寻思出自己的东西,这才真正为自己所有。
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想读书却没书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得了本连环画就宝贝得很,那里还见过经典国学的书本;但在众多同龄人辍学的年代,父母却顶住经济压力而让我得以继续就读,又何其幸福!
继续吧!即使是蜗牛般爬行,又如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