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八一,怀念起曾经的军旅生涯,尤其是在天安门前警卫连的岁月。若干年前写了一篇短文,献给我曾经的战友们。
连歌难忘
每年“八一”,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1975年,怀着对人生的憧憬和年轻的梦想,我应征入伍,幸运地成为了国旗班的一名哨兵。在天安门前警卫连生活的七年中,有幸目睹了国家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起止,这是我一生中永远值得回忆的经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创作《天安门前警卫连歌》的过程,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
“文革”后期,卫戌区征兵主要考虑出身,战士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没有多少写作知识的我,竟被认为是连队的能“舞文弄墨”之辈。“天安门前警卫连”的牌子非常响,从总部到师、团都很关注这个连队的政治文化建设。卫戌区政治部要求我们自己创作一首能反映天安门前警卫战士风采的连歌,连里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接受任务后,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于是,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图书馆查阅了不少资料,又简单自学了歌词创作的浅显知识,然后就开始了艰难的创作。尽管我禅精竭虑,草拟了五六个版本的歌词,但始终不能满意。
历史常常带有戏剧性——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著名词作者王石祥(笔名为石祥)来到国旗班体验生活。虽然他是50年代入伍的老前辈,但待人平和儒雅,每天和我们一起学习、训练、上哨,俨然是班里的普通一兵。我深深感受到,那不是一种刻意的谦虚,而是一位学者的谦谦本色。当我向他倾诉写连歌的困惑时,他丝毫没有讥笑我的浅薄,只是温和地笑着说:“这样,我帮你改改看。”之后的几天,他找了很多战士聊天,内容无非是日常的琐事,入伍前是干什么的,家里是什么情况,现在怎么样,学习、训练如何等,很庞杂,很琐碎,都是些和歌词创作无关的闲聊。一周之后当我第一眼看到他创作的歌词时,立即被歌词语言的质朴、对战士心理描写的贴切所打动,这不就是我想要表达的感情嘛!“从小我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长大后要到天安门广场,如今站在鲜艳五星红旗下,心中豪情激荡……”毫无疑问,他的歌词受到了全连官兵的一致赞许,这首歌伴随着我在连队进步成长。
后来,我调到了上级机关,每次回到连队,总和战士们一起唱起这首歌。1982年,老连队换防,我们承担了钓鱼台国宾馆的警卫任务,天安门前的警卫任务由其他部队接替。再后来,我也转业到了地方。现在,不知道这首连歌是否还会不会被战士们传唱—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早已被人们忘却,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它将伴随我的一生。
亲历歌词的创作,我深深地懂得了:艺术的本源就是生活,艺术是生活的积累、沉淀和锤炼。朴素、简约、自然的语言比华丽词藻的堆砌、没有缘由的呻吟要有生命力得多,文艺创作是这样,广而言之,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