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团取暖“茅台们”是否垄断操纵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021-01-11 16:27:58)
标签:
股票时评 |
首先,你要考虑市场为什么会出现抱团的这个现象?原因是什么?然后,你才可以去分析抱团何时结束。如果没有分析根本原因和内在逻辑,盲目去预判何时结束这件事情,其实都是基于你个人的猜测,有“赌”的成分。
咱们把历史近十年的抱团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复盘和回顾,一共有三次抱团:
2013-2015年,互联网科技
2017年,白马蓝筹,当时茅台突破300一路创新高到700多
2020年,科技+消费龙头
前两轮抱团属性比较单一,这轮可以说是一场综合属性的抱团结构。再往前回顾,2007-2008年的煤炭有色,也是单一属性的。
但总体而言,这几轮的抱团内在逻辑其实是相通的。
每一轮抱团其实都是基于这两点,第一,业绩的确定性;第二,成长的突出性。具体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这个行业/板块,它的业绩增长在全市场具有最领先的优势,所以资金采取抱团。
我们把过去的这次抱团逐个分析,大家可以细细品味一番。
2013-2015年,科技股,根本原因是外延式并购,并购放开后,很多科技公司可以不断去并购其他公司,装入上市公司,就会显得自身整体业绩增长水平比较快。一边发定增并购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然后一边等着市公司股价上涨之后,再发定增再去并购。2015年这轮牛市玩的就是这个外延式并购的逻辑。
但玩着玩着也会有限制,原因有三点:第一,你是否还能募集到那么多的钱去并购。第二,市场还有没有那么多好公司值得你去并购。第三,你完成并购后,对方给的业绩承诺能否兑现。这三重因素足以让这场游戏玩完。你瞧创业板之后连续几年都扶不起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杀估值”,前面基于讲股事把预期打很高的公司,估值炒得也高,但价值总有回归的一天,慢慢修正。直到2018年,我们看到了一大堆商誉暴雷,前期炒作过高,如今无法兑现业绩承诺,最终只能以大跌,把市值再吐出去来消化利空。
2017年,白马蓝筹,根本原因是价值发现。2015年牛市结束,业板为主的中小票都要还旧账,蓝筹因为在牛市中涨的少,并且业绩伴随着外资的介入之后,正式开始价值发现,业绩增长迅速,在市场中占据领先的位置,导致大家一起抱、
2020年,科技+消费龙头,根本原因在于内需+抗打。从2019年下半年的时候抱过一轮科技股,半导体、5G,跟美股的科技股走势基本一致。后面疫情突发,上市公司,一方面因为内部停产,需要复工,调整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海外疫情大爆发,海外需求被大幅的削减,这双重影响会直接导致业绩损害。我们多次在直播间提过谁能抓住需求,谁的业绩最稳定,谁就能获得资本的青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拉出市场中所有的行业。
基本上,消费需求,尤其是避险消费类的需求是最刚性的,你哪怕收入下降,你该吃的该喝的,总归还要消费。
其次,科技这边,很多科技龙头在业绩上没有消费这么强的支撑,但比如美股那边一大堆科技龙头创新高,我们国内的科技股也会开动,因为国内的科技公司更多是他们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个股,会跟随美股的科技股走。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会发现这和2015年那波科技抱团不同的是,之前炒的是小票,现在聚焦于前面的龙头,因为在这种疫情冲击下,只有最靠前的才能最抗打。除了抗打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经济转好后,也是他们恢复的最快,无论从技术优势,还是融资能力都要超过很大一部分。
基于这三轮抱团的复盘,我们会发现:
整个市场抱团的原因不在于风格和板块,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整个市场中,业绩是最突出,最稳定,在当下市场中能够跑赢绝大多数板块,所以资金才会去涌向它。
那么,什么时候结束抱团呢?
你更多要看的是抱团原因还在不在,抱团的逻辑还在不在,市场中有没有出现新的,比它更突出的,在业绩和需求上或者成长性上更好。
又或者是,在现在疫情还没完全消失的大环境中,有没有比当下的抱团更突出的。如果没有,那个“更好的”出现,资金很难跳出来介入到新的板块去做配置,所以当下的抱团格局和趋势,也很难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