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450A287窥见中医殿堂直线思维的曲线变化——读《伤寒论例释》有感

(2016-10-11 10:37:58)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450A287窥见中医殿堂直线思维的曲线变化——读《伤寒论例释》有感

窥见中医殿堂直线思维的曲线变化——读《伤寒论例释》有感

作者:熊坚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450A287

“便秘就用承气汤,番泻叶,麻子仁丸是吗?脾虚为什么会便秘?”“脾虚为什么导致发热?用补中益气汤能除热?”“为什么阳虚也会发热?”我是带着些看似奇奇怪怪的问题与困惑,带着一些畏惧(因为我对这些问题认知并不清楚),才开始想读伤寒,并选择了《伤寒论例析》这本书。

(一)迷茫与不安

身在中医,我在当下中医教育设置的中医课程下一步步成长。伴随我成长的学校中医教育丰富了我中医路上的小小背囊,给了我关于中医的基本认知。我挚爱中医,喜欢中医的证,直观真切生活化的表达以及基于厚重经验凝练的理论;却又畏惧中医,畏惧我会有辱投身中医的志向,害怕自己不能领会灵活运用中医方法治病除疾。

这种畏惧不安在一次伤寒讲座中愈加深重,老师提问:便秘就用承气汤,番泻叶,麻子人丸吗?脾虚会便秘吗?为什么?当我面对这个问题时,心中是无言以应并且还顿感矛盾。承气汤泻下通便,麻子仁丸增水行舟这些一个实证一个虚证应该很合理,再者脾虚怎么会便秘,脾虚证大便应该稀薄怎么会便秘?后来老师给出了答案:脾胃虚弱,气生成不足无法推动排便,宿便久留大肠便会形成便秘。老师沉默良久,我心里并未因得到解答而畅意。反而思考,我真的很懒啊,这么久从来没有去看过伤寒。我的中医思维很菜,今天是止于问答罢了,他日我走上临床按我现在的水平必不知脾虚便秘的证,甚或失治,误治。我心中的迷茫与不安顿生,而正是畏惧,迷茫与不安使我真正愿意沉下心去看一看伤寒并选择了这本书。

(二)新世界大门

我在读《伤寒论例释》这本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著者的用心。著者精选病案,匹配在伤寒的每个条文下并进行适当的释析。相较于原著伤寒和古注本伤寒,更有利于我这类读者理解。伤寒语赅意深,思维量丰富,释析与病案能带动我思考,病案论治是指导,是重演,更大增了我对中医的信心。

当我细细地去读《伤寒论例释》的时候我好像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些与我们的认识看似矛盾却使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如阳虚真的会发热,体内水多了(五苓散证)也会口渴,用补脾方补脾会泄泻;阳虚的危证病人白天不烦,入夜反烦;阳虚劳累也会五心烦热;痛并非一定因不通;阳虚可见小便不利也可见失禁;阳亢可见小便不利也可见失禁;脾虚也会发热……等等一连串我倍感新奇的问题。

下面试举例:体内水多了也会口渴: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此条为太阳蓄水症的病因及证治,著者还在本节联系第156条水痞,用于说明水停消渴,一般来说患者口渴是外感发汗或热邪伤津才会口渴,但本症消渴患者虽然口渴喝水,但渴不解,著者在这里就阐明了五苓散证患者口渴并非由于津液不足所致,而是由于水饮阻滞,津液不能上承于口饮停于中焦也就是水痞,水停于下焦则水肿。若患者多饮,渴愈重,病愈重。

在第156条文后,笔者就附了一则医案:患者便秘4年,前医以泻下通便,养血活血,润燥生津之法治之。近2年加重,诊为大便秘结,伴口淡无味,口干不欲饮,唾液少,舌胖有齿痕。医者诊断,湿阻气机津液不布。选五苓散加枳壳效果佳。反思病案,为什么有些中医能治好病,有一些却造成失治误治,大抵也分别在此。

阳虚也发热:

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失利......四逆汤主之。病患在白血病7年来行多次化疗,主诉发热,予以抗生素,激素高热不降,后又经当地中医,连下寒凉方药10余剂,愈进愈剧,医者诊断真寒假热,予四逆汤效果佳。著者以伤寒为解释认为。少阴阳虚,格阳与外,真寒假热。

通过读这本书真的受益良多,也对我有了更多警示,当我阅读到这些新的东西 的时候感觉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开阔了我的思想。

(三)体味思维

我现在没有读完《伤寒论例释》全书,但是已经感觉受益良多了,对中医思维的跳跃性有了更多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中医殿堂直线化思维的曲线变化。虽然伤寒被赞为拿来就能用的好书,个人还是觉得要去理解伤寒,理解仲景,而非仅仅背诵伤寒。看过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医是曲线的,理解式的。中医的四诊八纲及中医基础理论从本质来讲是绝对直观的,就如同理化公式一般。中医的治则也是直观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可是当我们具体到病人却是复杂的,病人不会按照教科书上长并且长得如此直观。我想:医生的高低大抵在于如何把握中医直观的原理,用一双火眼识得病理本质而非机械运用。就如脾虚会发热,补中益气汤也被称为甘温除热的要方。从一般中医理论角度直观看并不好理解,补中益气汤是补养脾土的怎么能除热?可是从变化的角度看就合理了:脾土虚中焦气机升降失职,气郁于内化热,补脾土调气机郁热自去。这样分析运用的还是中医最基础的理论,只不过思维跳多了几下。读了这本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临床的病人千奇百怪,中医治法却不离根本原则,只要医生能识得根本的病因。中医虽是直观的,但它却蕴含着思维跳跃性并且有曲线变化。

Y450A287窥见中医殿堂直线思维的曲线变化——读《伤寒论例释》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熊坚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