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310A184中医五志七情看情绪心理——读《中医情绪心理学》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万物皆有矛盾,我们内心的这点儿只不过是外界纷繁的一点儿反映罢了。从总体来看,矛盾是促进世界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可是站在个体的角度来说矛盾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不幸福的感受。个人内部的矛盾便是情绪,或者更具体的称之为消极情绪。今日我拜读了王福顺、傅文青二位的《中医情绪心理学》一书,书中将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与中医情志理论相融合,对中医情志学说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对当代情绪心理学来说更是一种深化。由此,我对中医、情绪和心理学都产生了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
“心有蓄热,非药石所及,当以意疗。”在几千年中医文化的积淀中,就早已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心理学”一词,但却有着极为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依中医之理论,情绪疾病有几大特点:
第一,情志致病,直中五脏。《素问》“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再进一步可将情志与脏腑特殊的关系对应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中医认为情志活动皆由七情太过或不及而发疾病。过度的喜笑使人心气涣散;过度激怒常出现肝阳上亢;过度忧伤常发生肺气耗散;过度思虑常见脾运无力;过度惊恐常致人肾气不固,这便是由于情志与五脏所属关系不同,情志异常内伤脏腑之倾向也有所不同。
第二,伤及五脏,重点在心。人的神志情志活动主要包括五神和五志。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五志即喜、怒、思、悲、恐。五神五志是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分属于五脏,但总统于心。常谓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便强调了心对脏腑功能的统帅作用。
第三,气机失调,情志异常。在生理状态下,脏腑之气保持着生与降、出与入的协调平衡,保证了机体不断从自然界中摄取人体所需的物质,并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维持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动态平衡,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但如若气机失调,就会引起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异常,导致各种情绪疾病的发生。
意疗,也就是中医的心理疗法,又称心疗。指不用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手段,而借助于语言行为,唤起患者防治疾病的积极因素,达到治疗和康复目的的方法。古之祝由,今之音疗,都是中医中意疗的一种体现。
范进中举之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范进得知自己中了举人,高兴至癫狂,被老丈人一巴掌打醒。此以恐胜喜法为中医的以情胜情法,又叫情志制约法,其中又多用五行相胜法。可见,中医用这个方法治疗心理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百病皆生于气,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其制约具体归纳为:用悲伤制怒法、用惊恐制喜法、用愤怒制思法、用喜悦制忧法、用思虑制恐法。
情绪一词在西方更普遍的应用是情商。情商,又称情绪智力。人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情商可能比智商更有适应价值,因此也就更为重要。随着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的多样化,较高的情商更有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但目前家长们还偏于重视孩子的智商发展,而忽略了情商发展。情绪失控不但是致病的重要原因,更甚会影响人的整个一生。 因此,情绪管理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如此才能在当今社会中做到妥善管理人生、永远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学以致用来观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学生七情现状总体上比较乐观,但是思、怒、悲的情绪也较多,并且在学业、人际、就业等的影响下,在四年的大学期间里呈现波动状态。特别是自杀、抑郁、轻浮、自卑等非健康情绪日益增多,大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关于大学生的情绪障碍的心理治疗,应进一步探讨中西结合的心理疗法,并协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调节情绪的方法。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史天舒,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