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311A185回望中医:沉默中改变——读陈文垲《回望中医》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人类诞生伊始,一种叫做“病”的东西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只不过直到文明时代,才被如此定义。几千年来,我们的先祖在染疾与治愈中反复探索,发现了人自身与自然世界的关系,逐步发展与完善这个理论,遂成“中医”。但是医学的发展,并不只是一枝独秀,西方医学的兴起,而后传入中国,打击了中医药的发展,甚至还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如此种种,如今,我们回望中医,看看命途多舛的中医是否能拥有新生命。
《回望中医》总结了陈文垲教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半个世纪以来的体会和感悟。书分中医新生命、中医学的基石——《黄帝内经》、理论到临床的里程碑——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千年中医、中西有别和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发展史、中西医比较以及发展方向做出简明扼要的精辟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和读者如何把握与选择中医提出中肯的建议,对中医从理论到临床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初读此书,并不觉得和其他此类书籍有何高下之分,甚至有些用词还不懂,让我对此书的印象打了折扣。抱着学习中医知识的心理,又继续读了下去,也正为继续读了,才发现这本书为何能够脱颖而出。陈文垲教授从非常客观的角度,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用简单明了的文字表达出来。如同白居易之诗,老媪能识。虽然在我个人看来,客观得有些过分,但正因为这过度的客观,才能让我这个读者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我从小也较多地接触过中医。小时候得麻疹,病初被误诊为发烧,后来病情恶化,服用了大半年的中药才好。因为刚开始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病征,所以一直打退烧药。直到第三天高烧昏迷,才找了一个中医去看,直接就诊断出来是麻疹,还说再耽误一天就有生命危险。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觉得中医很神奇,也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候爷爷摔倒导致左腿骨折,医院非得让做接骨手术,家里人心疼老爷子,这么大年纪做手术太受罪,就请了一位专治骨的老中医,不一会儿就把骨头接上了,然后就开了膏药贴了一阵子,现在跟常人一样,腿并无异样。同样的病,中西医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甚至诊断结果也会大相径庭。中西有别,莫过如此。
有人说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见效慢云云,任何事物都有优缺,追求完美的大概不是幻想就是幻想。中西医的好坏自有人分说,可是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作为爱好中医的一分子,我要为中医正声:
中医并不是封建迷信。如果因为西医的到来,就反过来抨击中医,这是不明智的。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工具,更是一门学问。它的形成汇聚了先人的智慧,是很多人用生命换来的理论成果,不论后世的发展以及某些人给中医盖的帽子,单凭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不尊重中医。那是对知识,对先辈的亵渎。
随着社会发展,中医的改革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文革也让中医大伤元气,至今没有恢复。更有甚者,打着中医的幌子招摇撞骗,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什么控制生男生女的神丹圣水,让人们对中医的看法每况愈下。而且,中医不缺传承者,缺的是对希望学习中医的人的公平,缺的是对中医工作者的公平!中医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应该普及化,同样的东西,为什么要求三岁小孩子学英语,却不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以致大多数人谈起中医就和算命联系起来,虽然这种现象不知从何时开始,但是责任一定是教育部门的。
中医不应该被抛弃,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赋予其新的生命。不能让外来文化遏制了它的发展。退一步讲,没有中医,或许就没有我们自己。陈文垲教授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正确地认识中医,遂作此书,希望中医在新的时代,也能继续散发光芒,为人所用。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李尚阳,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