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233A141三悟——读《针方奇谭》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初涉古籍,识字断句维艰,会意悟心甚少。今得荐一书,名为《针方奇谭》,闻之,医理类也。余乃抱走马观花之意,怀囫囵吞枣之心试之。且阅,趣渐丰,味尤浓,感悟颇深,愿与诸君共飨之。
《针方奇谭》乃《奇针妙灸皆故事》系列之一,其二为《灸火烟云》。其书,二十余万言,卷五十章,以章回之体,述针刺之故事。取材于史料,多为二十四史,地方志,医书之序言,文人之杂记,坊间之传闻等。历时久哉,由周代至清代,所涉医家达八十人之多,忠于史料,发挥医理,异于古书之艰涩难读,枯燥无味。图文并茂,书画一律,细腻中饱含浑厚之力,婉约中透发豪放之感,痛楚中流露希望之光,静谧中蕴藏铿锵之声,把故事讲圆,把人物讲活,把学术写真,通俗易懂,涟漪绵绵,勾勒出针灸惠人之神奇画卷。
通读此书,感悟有三。
一者为奇
国医之常,一枕于案,二席相距,三指平脉,四时恒之,望闻问切知其病,膏丸针罐除其疮,为良医仁术也!
针者,其形微奇,去末半寸,长一寸六分,却深藏阴阳五行,大其头而锐其末,一切、二摇、三退、四动、五进、六循、七摄、八努……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不伤肌肉而邪气得竭。其手法之名尤奇,白虎摇头,苍龟探穴,龙虎交战之类属,气势磅礴兮。其效甚奇,此书有载,如第四章所云-华子徒疗晕眩学施铍针、佗师长诊孕妇巧判妊子,分寸之针,可辨胎之生死而催产,可铍刀泻血而止眩;再如第一章所云虢太子昏迷不醒疑命丧,秦越人妙手回春远名扬,厉针砥石,针刺“三阳五会”穴,令人“起死回生”。如此案例,不胜枚举,且不一一赘述也。
二者为仁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医者儒生,不易其节,怀大慈恻隐之心,渡苍生含灵之苦。良医知微得早,患者多得活身;治疾如春,心共鸥顺;以生为贵,不低颜仰富贱我术,不傲岸轻贫显我精,此为行仁术之苍生大医也。
书中有案可循,如第二章-女缇萦长安救父感至情、淳于意病史成籍传千古,在能用针时用其针,不能针时攻其内,与众医诊病有别,述病例、立诊籍,是有史以来已知记录病案第一人。所录25个典型病历,死亡者达10例之多,坦白不讳,其科学精神,实是难能可贵。再如第三章-巧施计帝王观诊帷幕前、难愈疾郭玉解读贵族病;第五章-曹孟德发头风膈俞刺痊、华元化拒权贵魏境遭害。郭玉、华佗等心系苍生不畏强权,不慕名利,宁为云游郎中悬壶济世,不愿拘于一室事权贵,此谓医者之本,仁术之要也!
三者为承
朝经百代,史越千秋,医随国运,辗转蹒行,大乱迭兴,医道尤荒,师承之路维艰,针灸之术,更无有起而述之者,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世人每以针灸学术,久已失传,如书所云,华佗下狱,悲而焚《青囊书》;淳于意之刺灸记载,只言其经脉,不讲穴位名称,尚无统一经穴名称有关;秦越人为虢太子针灸用的腧穴,名曰“三阳五会”,实为单穴,还是多个穴,今人不得而知。至于八减剂,药方早已失传,也就更无人知晓了。又有谓针灸家多守秘密,靳其术而不传。实为其中之曲折奥妙,非耳提面命不可,甚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大匠诲人,与人规矩,而非使巧,实有千言万语,而不能领略一二者。凡可文本相传者,多数其中之糟粕,而针灸之学,精华多而糟粕少,数千年来能的其真传者,一代不过数人也!
上古仁术,存于今者,百不逮一,学针灸者,当潜学医术古籍,奉为“金科玉律”,不可不熟读而深究也。且为医设学,师者敬业,学子乐学,纳才独厚,师古不泥,则岐黄可兴,杏坛之幸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张宇,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