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232A140漫漫中医路,吾将上下而求索——读《回望中医》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培根曾说:“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书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书像一艘小帆,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作为中医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多读书,既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也可以让我们从书中得到启迪。
最近,我拜读了陈文垲老师的《回望中医》这本书。书中总结了陈文垲老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教研工作半个世纪以来的体会和感悟,书分中医新生命、中医学的基石——《黄帝内经》、理论到临床的里程碑——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千年中医、中西有别和选择中医六章对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国发展历史、中西医比较以及发展方向做出简明扼要的精辟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读者如何把握与选择中医提出中肯的建议。
《回望中医》对启迪读者,特别是临床医师、关爱热爱中医的社会人士以及青年中医学子的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医颇有裨益。阅读此书,我颇有收获。我将我的心得感悟归纳为以下三点。
中西有别,需取长补短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思想、原则,诊断方法,对疾病的认识等都有很多不同。陈文垲老师在书中将中西医的差别从十一个方面进行了很全面的概括。我以其中“整体与还原”为例,让大家看到中西医的一点差别。
现代的西医学,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配合了先进的诊断仪器,形成了科学的治疗模式。陈老师在书中提到:西医学主张还原论,他将疾病细化到器官、组织、细胞、甚至基因上。但是这中对疾病的认识,往往很难治疗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病人。比如,一个病人同时患有心脏病和肾衰竭,西医医生给病人针对患者心脏病开出西药后,但是这些药并不能治疗肾衰竭,甚至会加重肾衰竭。
然而,中医讲究整体论,中医将人与自然,人的机体看成一个整体。从庄子开始,中国就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原理,到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从此“天人合一”成为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中医学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以整体观来看待生理状态或病理状态下的人体,调节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就不会出现上述西医面临的困惑。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医之间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各自存在着自己的优势。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需要了解各自的强项和不足,才能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共同为患者的健康做出努力。
我们的医学还在不断地发展,虽然中西医之间还存在很多的差异,但是我们经过无数代的努力,如果中医和西医能够在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论上找到一个契合点,那么,我们的生命科学定会向前迈出一大步。
今日成就,来自曾经无数人的努力和坚持
陈老师在书中写到:“中医的魅力来源于理论的优势和实践的积累,如果把中医学比作机体,理论便是骨干,实践就是血肉,正因为中医有数千年的积累才如此博大精深。”
回望当今的中医学,已经是硕果累累,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到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从冠心Ⅱ号到通心络,以及中医药在非典大战中取得的惊人疗效,中医学已经渐渐的得到世界的重视和认可。
今日的成就,都来源于千年来无数医家的付出和坚持。医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理论运用到临床,并创造“辩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药王孙思邈,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重视医德,所著《大医精诚》成为医师行为道德规范的指针;还有补土派的李东垣、滋阴派的朱丹溪、“科学大家”李时珍、才华横溢的张景岳,和温病翘楚叶天士等等。除了他们,在中医发展史上,应该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默默为医学事业付出的医家们,他们就像一座座灯塔,从古照今,照亮我们前方的路。
我们要感恩前人给我们垫下的基石,这让我想起了牛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我看到的比较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前路漫漫,我们还需不断努力
中医的命运多舛,在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下,有人曾经提出废弃中医的言论,但在无数热爱和关心中医的社会人士的反对下,中医还是保留了下来。陈老师在书中写到:“‘反中医’与‘中医热’的交替出现,这本身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中医有生命力,其中必有合理的部分。第二,中医有容易被攻击,被非议的地方。换言之,中医有缺陷,有不足。”
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中医的的确确是存在不足和缺陷;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弥补这些缺陷,或者减少不足,让更多的人接受并相信中医。这是我们每个中医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能简单的将中医理论用现代医学来解释,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在中西医之间分出个伯仲,换言之,我们需要的不是比较,而是如何发展中医。中医现在缺少的是传承和创新。
首先说传承吧,前文也提到,我们今天的成就是无数伟大的医家努力付出的结果,但是当今又有多少中医生是读过他们的著作呢?我们中医的治疗手段十分有特色,包括:中药、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按摩等等,但是如今又有多少中医生还在坚持开中药,会使用银针治疗呢?我们中医学上最朴实的“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在如今发达的诊断设备面前,已经被很多中医医生摈弃了。中医的传承已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是创新,我认为创新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从古代典籍里,将医家的某一观点进行挖掘和放大,产生自己新的想法和认识,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创新出新的治疗理论或方法;第二,结合现代的医学,对中医进行探索与发现,比如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思路,通过实验的方法,开辟中医学新的道路。
无论是中医的传承还是创新,我们都面临巨大的挑战,“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需不断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便是我对《回望中医》这本书的感悟。这本书带给我主要的启示是,作为中医学子的我们,不仅要去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完善自己的医德品行;肩上不仅担负着治病救人的职责,同样肩负着发展和弘扬中医的重任。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邓石坤,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