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61A99关于扶阳的思考——读《扶阳论坛6》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扶阳”一词,对于笔者来说充满了情谊,“扶阳”一词深深烙入笔者的脑中,确有一段可言之源。因笔者在高三下学期身体有恙,住院治疗三个月好转,而深感医学之重,仰慕医道,遂高考后填报志愿学中医。诚然,如仲景先生在《伤寒论·序》中所言“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事与愿合,当年恰被我校中医专业录取。因笔者仰慕医道,大一便加入学校的一个学术社团――针灸推拿协会,因勤思善学,而得到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指点,尤其是会长常常用《易经》及郑钦安所撰的《火神三书》中的言论为笔者解惑,通过学习的深入,笔者对中医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老会长便推荐笔者拜读郑钦安所著之书,从此笔者也就开启了学习扶阳学派学术思想之旅。
笔者拜读《扶阳论坛》系列图书后,特别是《扶阳论坛6》后,深感扶阳大师学艺之精湛。我校首任校长吴佩衡先生在其所著《吴佩衡医案》中云“盖凡一种学问,非寢馈于其中数十年,断难知其精义所在……古今医理,极而难穷,欲得一守约之道,实非易也。守约之道,识别阴阳致病之定法,守约之功也。”卢祟汉,刘力红,吴荣祖等扶阳大师从理、法的高度讲解了扶阳之缘,可见其学术思想之深厚。《扶阳论坛系列》图书,对于后生学者来说可谓是至宝,拜读后真是有那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荣获而归。拜读了《扶阳论坛6》后,笔者对扶阳也略有所思,有所想,有其感而发。其浅见如下:
二、扶阳之理
正如楼宇烈老先生在《扶阳论坛6》中云“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学科其实就是流派,只是流派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学科源于西方文化。因此,扶阳学派的发展亦是如此,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其思想源于《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扶阳鼻祖郑钦安之师刘止唐先生由此而悟阳气之决定性的作用,方立“天以一气生化万物,此气在天地之始,一元之气便是一元之理,莫知其所始实为万物之所始。”郑钦安先生受师启发在所著《医理真传》中立“人身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人身一团血肉之躯,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此外,刘止唐在《槐轩約言》中道“乾元坤元一阴一阳之真,实太极之体也,人为万物之灵,得真阴真阳之气而生。即得真阴真阳之理为性,天地之中,太极发生之地也。人受此中气以生,故人身有太极之理,即太极之地。”郑钦安先生之所以成为扶阳鼻祖,和其悟性有莫大的关系,他凭恩师刘止唐上述之论而而晓人身“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即生五行,又以五行为归。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由此可窥: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土为万物之母,后天四象具赖也。想必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慎终追远,明德归后,用郑钦安先生所立之理来诠释可谓经典之立。习医者细玩之。首知其缘,次知其理,后须辨其阴阳。
三、辨其阴阳
郑钦安在其《医理真传》中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可知良医救人,因其善辨阴阳,庸医杀人,因其不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对于辨证求本,治病求本,郑钦安先生有其独门法绝: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论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泛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既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求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对于辨证中的阴阳把握来说,笔者心中持有一个观念:医者,遣方用药,须识阴阳,阴阳两个大方向若错,全盘皆输,何谈治病救人?理应是杀人害己,呜呼!呜呼!为此,医者在临证时,请慎之,慎之。须见微知著,知常达变。对临床上较复杂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阴盛格阳,阳盛拒阴,据其有神无神,当细思之,详辨之,方能勿误。勿定身热,口疮,目肿,脉洪数,面颊红即是实热。在《黄帝内经》中云“数则元气虚,数则脾气虚,数则阳气绝根,浮空欲脱。”此外,奇才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道“久病暴脱之人,脉既可以出现洪大,也可以出现滑数”医者临证如临敌,须慎之又慎,不可凭孤立症状而定证,方须四诊合参,才能定阴阳。阴阳大方向已定,细化定证,法随证出。
四、扶阳治则治法
明晓人身立命在于坎中一阳,就须牢牢抓住这个根,正如卢崇汉先生在《扶阳论坛6》中云“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因其阳虚证候不同,论其治法亦不尽相同也。其阳不足者,须姜、附、桂温之;其元阳外浮者,龙骨、牡蛎、龟板镇之;其元阳上越者,须砂仁、牛膝引回之;其元阳上冲而不固者,须炙甘草以伏之;其湿胜而阳不足者,须茯苓、猪苓、泽泻以利湿化阳,温病大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其阳气郁结不通者,须柴胡、枳实、升麻、防风以通之。笔者个人想法是:扶阳者,并非仅有四逆辈也,可在其法指导下,灵活变通,切记不可拘泥。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王良蒋,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