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143A89怀仰止之心循大医之道——感谢《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

(2016-09-20 09:13:44)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143A89怀仰止之心循大医之道——感谢《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

怀仰止之心循大医之道——感谢《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

作者:高大红
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
文章编号:Y143A89

昔有岐黄神农仲景华佗源始,今有百年百名临床名家辈出,因慕杨甲三教授之名,仰杨老在针灸医学方面的高深造诣,鉴于《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的临床价值和学术价值,我详细阅读了此书,此书似弱水三千,吾只取其中一瓢,便解开了医者途中的种种疑惑,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内心不胜感激。

一谢帮我解惑临证之道

父亲于2015年4月26日发面瘫(贝尔麻痹),有糖尿病病史8年。我自2015年4月29日起针对父亲的面瘫,采用平补平泄手法,针刺地仓、 颊车、 四白、 颧髎、丝竹空、合谷等阳明经腧穴和经外奇穴牵正治疗7次,症状改善未几,我便安慰父亲:“有糖尿病史的面瘫患者,恢复就是慢些。”其实我心里很忐忑,该病怎样辨证,怎样辨明它的归属和病位,怎样立法施治,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是不是给父亲制定的诊治方案有待完善?是不是每次的针刺手法有待改进?是不是每次的刺激量不够适合?困惑萦素心头,百思不得其解......

该书的《面瘫》篇,以言简意赅的笔墨,清晰明了的思路,以环环相接、丝丝入扣的结构,把该病的病程病位和立法施治紧密联系,把该病的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并纳于下,把该病的方义阐释、刺轻刺重有所不同的“三刺法”、典型的病例和注意事项等杨老几十年治疗临证心得翔实的告诉了,将我一连串疑问的结果跃然于纸上,理论与临证俱全,可谓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遂即我依据杨老的临床经验,结合父亲的病情病程,全面思考,缜密辨证:认为父亲的面瘫,此时已进入恢复期(5-7天以后),病入阳明;逐采用杨老的疏通阳明经络,调养气血为主的治法;方药采用书中原方加减(7付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葛根生津养胃气,当归、鸡血藤养血脉筋肉,赤芍、丹皮凉血清余热,川芎行气调血通络,带动诸药上走头面,黄芩清在上之余热,地龙功专通络,白芷专通阳明之络,甘草调和诸药等。针灸处方未做大的调整,采用在我原处方基础上加翳风、冲阳等腧穴;但针刺手法改用杨老的“三刺法”之“二刺”,即刺至皮下肌肉浅层,以出阴邪,合《灵枢·官针》“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之意; 并且还采用多透刺之法,如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四白透睛明、颧髎透下关等,再治疗10次,父亲全部症状消失,闭眼开齿皆灵活自如。真是效不显者,“未得其术也”,我分享着书中的文字,提高着临床的技能、体会着中医的魅力,感激之心油然而生。

二谢帮我解惑向学之志

我自2010年跨专业考取针推专业研究生,学习工作,已有五载。一路走来,跌跌闯闯,忙忙碌碌,自知学识浅薄,未敢有懈怠之心,然比杨老六十余年,“手不释卷,勤而不辍”,应诊之余,便诵读医书、揣摩医理、演习医术,与其岳父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医,尤善内、妇科)生活在一起时,便认真求教,悉承衣钵,适时而变,适时而为的向学之志,差之万里。

面瘫本乃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效果颇佳,但我此次临证过程之初的未免有耽搁病情之嫌,对我教训很深,之后进行了深刻反思。众所周知针刺手法如方药之剂量,孰轻孰重,表现出一位针灸医师的治疗水平,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回顾此次临证:之初父亲生病,做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自不必言,但7次针灸治疗效果却不佳,这与我一直采用平补平泄的单一针刺手法和“刺轻刺重”的度把握不准应有密切关系。自我感觉给予父亲在面瘫急性期的治疗,针灸刺激量要比杨老总结的急性期治疗采用“浅刺绝皮,以出阳邪”的“一刺”法过大;没有时刻谨记“针而不灸,灸而不药,皆非良医”之训,只针刺而未调任何方药,未做到针药并用,来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反思在此次临证之始的我,虽未敢“言医道已了”,但确也与“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相差很远,对针灸科常见疾病治疗还未做到手到拈来、妙手回春,更别说疑难杂病了,心生惭愧,诚惶诚恐。

今有幸品读此书,仿佛穿越时空,与圣者交流,见贤思齐,在以后的中医求学之路、行医之路上必要做到脚踏实地,探微索奥,尊求古训,博览群书,用恬淡之心,揣摩医理,掌握要旨,明辨精微,正可谓“道需悟、更需勤”,足矣。

三谢帮我解疑著书立说

我不只一次在不同场合听到不同的临床医生讲:“医生要写什么论文?著什么书,立什么说?做好临床就够了!”由于较特殊的求学经历,涉医不久,忙于学艺,对此观点我未知可否,有疑惑、有盲从。而今通过悦读《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顿悟:若想成长为中医高级人才,若想使传授有道,传授以广;不仅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超群的医术,还要勇于担当,善于思考与总结,使杂碎无章、散于临证之中的临床经验理论化、系统化,非著书立说不可。

往小了说,杨老将面瘫之分期分经辨证和刺轻刺重的“三刺法”加以总结,帮我把父亲的面瘫病证较快的治愈,使似我般的新学医者易学易用,提高了针灸疗效,少走了弯路,获得了为医者的满足感。往大了说,杨老将发掘前人的论述之微、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现代解剖学知识,以筋、骨、肉这些体表较为明显的解剖标志和骨度分寸法为规律——所创的“三边”“三间”取穴法,毫针单手压式进针法,使得临床运用时易于得气,易于驱邪,且对病人的组织损伤较小,减少了 “中肉节则皮肤痛”的痛苦,极大的推动了针灸医学发展,促进针灸医学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善莫大焉。

我想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普通医生,也许并未有出类拔萃的才华和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写不出像《杨甲三取穴经验》那样的传世精品。但我们同杨老一样肩负着薪火相传的重任,“任其职尽其责”,我们可以从点滴的临床经验和教训起步,从病案写起,从临床扎记开始,只要忠于临床实际,事实求是,哪怕只字片语,哪怕区区百千字,日积月累,也会集腋成裘。这于我们自己是一种历练和成长,于同道们是一种启迪和借鉴,于患者是一种仁心和福祉,我们为何不顺势而为, 乘势而上,做一名传授有道,传授以广的医者呢!

    怀仰止之心,循大医之道。合上该书,细细回味,本书未有什么奇谈怪论,未有什么临床趣事,但确确实实让我收获良多,确确实实解答我——作为一名普通医者或关于临证、或关于向学之志、或关于著书立说等方面的思考和困惑,心悟到属于自己苦求索、久未得的答案,岂不幸哉!一本书,页页有感悟,章章有感触!甚好!感谢《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

Y143A89怀仰止之心循大医之道——感谢《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高大红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