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42A88《中医诊断学》指导中风病诊断的体会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重者发病凶险,变化多端,症状因与“风性善行数变”相似而得名。中风病相当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设备的引入使本病诊断较为明确。正是西医检查的便利,反倒使中医于辨证分型带来一定的困扰。笔者重温《中医诊断学》,于本中风病的辨病、辨证略有体会,与大家分享。
1四诊寻找证据
中风病,西医诊断明确者,中医如何通过四诊收集资料,辨证分型。
1.1问诊
问诊是了解现病、既往病情的重要方法。清代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续集》:“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中风病发病突然,患者发病过程及既往病史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
问诊对于中风疾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大意义。询问患者发病情况,意识障碍者由家属代述发病过程。中医问诊围绕主述进行,收集中风的阳性及阴性症状。对于中风患者,首先询问发病是否有意识障碍,这是区分中经络与中脏腑的关键所在,其次询问病史鉴别意识障碍的原因,是否有外伤、发作是是否有口中发出猪羊般叫声、是否口吐白沫,排除颅脑外伤、消渴病、肾衰、癫痫等疾病,最后询问患者发病时大小便是否自遗。对于意识清楚者,按照张景岳《十问歌》内容祥询。
除一般问诊内容外,围绕中风病病因、病机、疾病诊断、鉴别诊断、证侯分型进行问诊。
1.2望诊
望诊为四诊之首,通过收集患者外在表现,判断内脏病机,《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神,一是判断患者的预后,《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是区别中经络、中脏腑,有神志昏迷者为中脏腑。
望色,有助于寒热虚实病性的判断,实热见面红目赤或便秘,气血亏虚见面色萎黄或苍白、舌质淡白,血瘀见面色黑或青色,皮肤见青紫色。
望形,肥人多痰,肥人湿多,瘦人多火。久病骨瘦如柴者,属病危之象。
望态,又称望姿态,中风者,卒然昏倒,不省人事,醒后遗留半身不遂者、口舌歪斜;癫痫者,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局部望诊,闭证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热闭可见痰黄稠或黏,便秘,寒闭见痰涎壅盛,四肢不温,静卧不烦,脱证见目合口张,手撒肢冷。
望舌,舌色淡白见气血两虚,舌鲜红主实热,舌红少苔主虚热,舌紫或见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为瘀血征象,肝风见伸舌偏歪,厚腻苔主痰湿,黄腻苔主痰热,白腻苔主痰浊、寒湿。
1.3闻诊
利用嗅觉、听觉收集病史资料。对于意识障碍者,有利于鉴别诊断寻找病因。有烂苹果味道者,怀疑消渴厥所致;有蒜臭气味者,见于有机磷中毒;有尿臊气者,见于小便失禁,或肾衰患者。气虚者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声音断续;语声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正气未虚。言謇语涩为中风征象。
1.4切诊
一是脉诊,辨别病证的部位,三部九候定脏腑;判断病证是性质,寒热、痰湿、气滞血瘀;分辨病证的邪正盛衰,脉象应指无力为气血亏虚;推断病证的进退预后。二是按诊,阳盛肌肤灼热,热汗如油为亡阴,阳气衰少则肌肤寒冷,冷汗淋漓为亡阳。
2辨证确立证型
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取舍,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2.1疾病诊断
疾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是概括。
疾病诊断,即辨病,中风病诊断依据主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以及起病特点、发病年龄、先兆症状、发病诱因。当与口僻、厥证、痉证、痿证、痫证等相鉴别。
2.2证侯诊断
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所做的概括与总结。证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呈动态的变化,治疗及时、得当,则好转减轻,失治、误治则恶化。中风患者发病之初神志昏迷,辨证为中脏腑,治则以醒脑开窍为主,经治疗后神志清醒由急性期进入恢复期,临床表现气虚血瘀证候,治疗则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法,当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2.2.1辨病位
《素问·调经论》云:“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脑亦为奇恒之府。中风病有神志、精神或语言异常,故病位在心脑,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
2.2.2辨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不外风、火、痰、瘀、虚五端。
辨风:外风是诱因,引动痰湿内动;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水不涵木,致虚风内动;肝阳化风。阴虚、阳亢互为因果,在脏为肝,《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患者有头晕目眩,肢麻,口角歪斜,昏仆,偏瘫表现。
辨火:患者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过极化火动风,临床多见风火兼夹之症,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头痛头晕,舌质红,苔黄,脉数。
辨痰:脾失健运,痰湿内盛,见于阴闭之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痰湿郁久化热,或火热炼液为痰,积于肠腑,见于阳闭之痰多而粘,腹胀便秘,伴腹胀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
辨瘀:恢复期之风痰瘀阻证,除见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外,尚见苔滑腻,舌暗紫,伸舌偏歪,舌下瘀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弦滑等舌脉风痰瘀表现。
辨虚:一是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肝阳上亢,化风夹痰内阻脑络,二是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可致瘀血内停,阻滞脑络。
3体会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贺成功,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