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32A79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读《内经选读》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黄帝内经》不仅是我国的瑰宝,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后世尊称为医家之宗,是世代医者必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涉及的内容有医学、养生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哲学等。可以说既是伟大的医经,又是重要的百科全书。
近一段时间我研读了《内经选读》教材,感触颇深。为了寻找读书的意境,课余时间我便捧着这本书在七星百草园里徜徉,惬意的体会着来自经典的真理。
在这本书里我体悟最深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从前只是听说过“天人合一”,但是具体内容却不甚明白,通过内经的研读,我对于“天人合一”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内经》中将人体置于大自然的整体背景下研究其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得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的理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首先生命禀承于天地而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于本,本于阴阳”,告诉我们其实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息息相通,人体和万物一样都依赖天地之阴阳之气而得以生存。《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乘,神乃自生。”是说天之五气(自然气候,阳光雨露)和地之五味(各种饮食物)使人体气血充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从这一篇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五脏与春、夏、长夏、秋、冬五时之气相通应,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
人体的生命规律又是与天地同步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这个道理,即人之阳气具有随昼夜消长同步的规律。所以我们在养生的时候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傍晚阳气收敛、腠理密闭的时候,减少活动,不要犯雾露之邪,以免影响阳气闭藏。《素问·脉要精微论》:“四时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体脉象随自然四时阴阳消长而变化着。
人体的疾病的始生变化也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灵枢·百病始生》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素问·脏气法时论》本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论述了五脏之气与时令的关系,五脏之病的传变、转归、预后、治法及药食五味所宜。
总之《内经》运用恒动观研究人体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命活动及疾病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在人体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就运用了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体与自然充分的结合到了一起。
既然我们明白了人如何与天地相参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如何应用《内经》之理来调摄我们的身心了。
《内经》里的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也是在“天人合一”的指导下确立的,主要是外防和內调两个方面。外防就是指顺应寒暑变化规律,防止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內调即指调摄形神。简而言之,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并且保持心态平和。《素问·上古天真论》告诉我们上古之人的长寿秘诀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为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为荣平,早卧早起,与鸡具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为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收之道也” ……这些都是顺应自然阴阳规律以及顺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摄生的原则和方法。
这些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实际生活,本应早睡早起,而我们却晚睡晚起;本应饮食有节,而现实中很多人却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大量饮酒、过食肥甘厚味之品;本应和于术数,修身养性,而我们整天呆在屋里,躺在床上;本应多呼吸清新的空气,很多人却频繁吸烟,使浊气归肺……这些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的行为不但损伤后天生化之源之脾胃,更逐渐伤害着肾这个先天之本,进而逐步影响其他脏腑,使正气亏虚而虚邪贼风乘机而入,导致人体受病。另外现在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很多人都是压力山大啊,整天都处于紧张焦虑状态,这时候我们就要多走进自然,减少欲望,平和心态才能使身心健康。
《内经》还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为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思想告诉我们要注重养生,防止生病,病了要及时趁轻治疗,不能像很多人本来很小的病拖来拖去就成了不能治愈的重病了。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苏晶,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