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131A78我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读《科学走近中医》有感

(2016-09-19 16:39:00)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A131A78我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读《科学走近中医》有感

我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读《科学走近中医》有感

作者:金彦彤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A131A78

手中拿着这本书,让我有些哭笑不得。刚刚得知这本书到了的时候,我还是很激动的。心想:笔者会对科学和中医的奇妙关系有什么认知。谁知,当我翻开书页,瞥了一眼目录我就惊呆了,这本书竟然是一本中医入门教材!看了编写说明,这才明白因为想让这本教材在论述中尽量做到科学客观,便起名为《科学走近中医》。

这本书一共分为九个章节,从导论始至养生止,主要讲述了中医的思维方法和特点,中医对人体、病因、发病的认识,又阐述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代表性的中药与方剂、治病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常用养生保健方法。我认为,这本教材的优点:一是简洁明了,不啰嗦,而且很系统。每个章节的内容篇幅不是很多,所以也不会感觉太枯燥。二是通俗易懂。这本书在内容的编排、表述上能让读者轻而易举的看懂,即使有比较复杂的地方,编者也增加了附表和一些知识链接。三是具有实用性。在这本教材中,编者在叙述相关内容时结合了许多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实例,也介绍了一些实用知识与方法,这使我们读者更能体会到中医知识。

关于书中的内容,我就说到这里,接下来我想说一些其他的。还是和这个书名有关,科学走近中医。科学是什么?它是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是对已知世界通过大众可理解的文字解释、语言说明、形象展示的一种总结、归纳和认证;是为探索客观世界最可靠的实践方法。那么,中医和科学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前几年,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一事还经历了大论战,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还有人说中医只是经验;更甚者还要倡言取消中医,只要有现代医学就好,让中医趁早消失。当然,我们不能批评他们,毕竟有些人不懂中医治法,而且这也许能让中医进一步发展。

现代医学是微观而中医学是宏观;现代医学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中医学讲究整体观念;现代医学使用手术治疗而中医学使用四诊治疗;现代医学治标而中医学治本。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有相同病症出现时,有时他们对于不同患者的治疗是不同的,这就有悖于科学的理论。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现代医学和中医学都不是科学。

中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这三经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易经》是万经之首,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道德经》是教人修道的方法,是传播最为广泛的名著之一;而《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这三部经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对中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从这方面看我认为中医更像是一门哲学。

中医秉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其实,我认为没有必要那么激烈地去讨论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到底哪个是科学这个问题,因为不管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学,上临床,给患者治好病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现代医学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中医学也如此。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解决医学上的难题。

中医正在缓慢的发展着,我认为现在的中医市场需要的是真正学好中医的人才。在这方面国家、社会、学校也都与我们共同努力着。作为青年学者,我们应该做到真正领悟中医。应该多研究流传下来的古医书,把古一代人们的思想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应该创新思维,勇于探索去解决那些疑难杂症。

并且,中医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国内。为此,我们应该研发出优质的中成药形成品牌,让国外认可中医,建立中医的国际地位,使中医国际化,把中医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现在的我们会努力学好中医基础知识,广泛阅读中医古籍,虚心听老师讲课;将来的我们会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以去除人类的病痛为荣,为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A131A78我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读《科学走近中医》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
·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
金彦彤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