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30A77慈悲为本,感恩为怀——读《乡村医镜:三十年乡医的心路医案》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三十年蹉跎,岁月辗转成歌。桃源镇四面环绕的青山,弯曲流转的清泉,久经涤荡的青苔,见证了一位乡医的心路成长史。
我一直在想,读一本书到底该怎么读,读什么,怎么能领略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后来,在杨绛先生的《读书苦乐》中,我找到了答案。怎么读,原来“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读什么,其实就像“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叨扰主人,翻开书面就是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是登堂入室”。读不懂作者要传达的思想怎么办,先生告诉我“还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读先生的文章似为我的读书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我想,阅读中医的书籍也大抵如此。先生说,“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鑽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挂钩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在我读《乡村医镜》这本书时,心境大抵如此,婉若遇到了心仪的人,对心上一直挂钩的问题,在邓诗练老师(以下简称老师)的书中,找到了答案,一时幸喜尽不知如何表达。
慈悲为本,感恩为怀
推开《乡村医镜》大门,我仿佛跟随着老师一起重温了他三十年风雨蹉跎,寒暑不避的行医岁月,虽然书中文字有限,可是却仍能品读到他三十年的坚守,一生不变的行医济世情怀。一点一滴,在卫生院看着乙脑病毒患儿抽搐时的心急似火;乙脑流行期间大量的值夜班和大量的工作;在七十年代的艰苦岁月里,仍然不管家庭成分复杂为患者诊病;对重病患者七天七夜的守候;利用工作剩余时间,免费为穷困的百姓诊病……当这些被他当成平凡且理所当然的行动汇聚在一起时,就如同一条波澜壮丽的大河,激荡在我的心头,掏去我心头的污渍,带来温暖心灵的感动。一个为医者,所应践行的理念——慈悲为本,感恩为怀。
医之大者,仁心仁术。在字面行间,我仿佛看见了一位朴素的乡村医生,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奔跑在曲折的道路上,阳关、风雨,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不了他行医济世的仁心。我看着那走在路上的坚实的背影,心里仿佛多了一些什么。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还记得在书中看到,老师为了不让家人看见,自己躲在房间里偷偷用自己练针时的场景;第一次得到传说中的秘方的心情;第一次接受培训,白天诊病、跟师,晚上看课本分析学习理论的画面;第一次开处方笺,给师傅看时的忐忑,和被认可时难以言喻的喜悦……太多太多的第一次让我感同身受,觉得那么亲近,那么自然。这些不都我们医学生一步一步所要经历的么?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在西医课程大量充斥在课堂里时,我时常在想,在现代医学流行的社会里,自己该对西医处以一种怎样态度,是认可,是西为中用,还是中西结合?老师在书中用行动告诉了我,中、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怎么结合。中、西医只是为人们诊治疾病的两种不同手段。只是在面对他们时,要有两种思路,不可混为一谈。在上篇写乡医之路时,老师用文字再现了他以西医思维对疾病进行诊治思考过程,在下篇辨证论治中,则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中医临证辨证的思路过程,同时又在乡医之路中,又为我们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例如郭培文医生,在诊治一月经不调的患者,最初用八珍汤加黑姜和黑仙鹤草,以补气止血为法,效果不好。后来培文医生中西结合,中药加用阿胶,西药用消炎药止血治疗,注射庆大霉素、安络血、止血敏、50%葡萄糖溶液加维生素C,注射两天后,效果明显改善,后经一段时间治疗康复,由此可见,中西医的结合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巧妙地找到他们的结合点。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毛治杰,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