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82A44读《内经选读》之小论脾胃

(2016-09-14 09:54:56)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82A44读《内经选读》之小论脾胃

读《内经选读》之小论脾胃

作者:郭雨晴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
文章编号:Y82A44

一直很喜欢《内经》中的一句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犹如地之水汽受阳光的温煦而上升于空中,“下输膀胱”则说明上之水汽受肺肃降之功从而下输膀胱。生命的运动形式本当如此,亦升亦降,亦上亦下,阴阳调和。低谷时奋发向上,高峰时学会低头,潜龙勿用,亢龙有悔。曾经游历武当,登临金顶,举目四望,天地尽收眼中。一缕白雾自群峰中升起,上交于云端,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内经》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句话,恍然间觉悟这才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忆昔太史公著《史记》一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内经》何尝不是如此。古代医家仰观天象,俯查地理,以天地万物感悟人体,托上古之名历经数代方成此著,实为可敬可叹。

天地气交,此乃自然界第一大运行方式。人道当合天道。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必然也要遵循这种规律。左为阴升,右为阳降,上下通达,一气周流。如此,才能身心通畅,安居天年。但今时之人,饮食偏嗜肥甘厚味,又缺乏运动,中焦堵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头晕目眩、腰酸颈痛、烦躁消渴等症状经常出现。“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内经》中对此类人群早有描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饮食过多,滞于胃中,中土不能运化,成为了现代社会导致上下之气交受阻最主要的原因。为此,河北中医学院的张德英教授基于这个现状提出“土实”理论,以泄土为主,疗效颇佳。笔者有幸随其侍诊,观其临证多年,认为临床中“胃实脾虚”者为多。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水谷多成熟于夏,得火之精气,饮食水谷入胃,量过多则郁积于胃中。积食郁久化热,水谷自身的热性,加上麻辣口味的盛行,使得胃中偏热,所以现代人胃火亢盛,导致牙疼、胃溃疡等症状屡见不鲜。况且当今人们生活动辄不离空调,毛孔多为闭塞,更进一步加重内热。食物过多地郁积在胃中,脾胃消化不尽从而化为痰浊一类黏腻之物,这些黏腻物的存在可以阻滞脾的运化功能,使得脾运化功能失调,脾气虚弱,湿气不得运化所以肥胖者人数渐增。所以称为胃实脾虚。其中脾为生痰之源,痰性黏腻,常浊而郁滞,郁而化火,则形成痰火。同时痰浊可随肺气下行伤肾,阻滞肾内气血运行,出现肾实表现。若痰浊滞留输卵管内则可导致不孕,而当今此现象中该证居多。若脾胃中痰浊随肝气上行则伤肺伤肝。痰留肺内,若由肺咳出则无大碍,肺主肃降,痰浊若咳出不得则影响其肃降之功,呼吸不畅,同时影响大肠,出现便秘等证。肝主宣泄,若痰浊内阻则肝宣泄失司,此时肝若加强其宣泄之功能则必过耗肾水,从而形成肾水亏虚。若过多痰浊聚集于血管,人体消耗不及,则易堵塞血管,遂见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以上所列,皆痰证机理,较易理解。另有较多疾病,其发病之主因虽非痰浊,但病后与痰浊交结,以致缠绵难愈。今以医案一则详论之。

甄某,女,24岁。

2015年6月3日首诊:脉滑急,尺欠而弦,木欠畅。苔可。腰弯则酸痛。经期错后2至7天,量少。头晕,多梦。大便数日一次。

诊断:痰滞肾,木郁

处方:清半夏10克      火麻仁10克      防已10克       山药15克

      狗脊10克        全瓜蒌20克      石菖蒲15克     红藤10克

      地龙6克         藿香10克    浙贝母(碎)10克    沙参15克

     槟榔片8克          苏子12克       桔梗12克      厚朴10克

      枳实12克

                七剂,水煎服

2015年6月17日二诊:苔稍腻,大便一日一次。欲孕。

诊断:痰滞肾,木郁

处方:上方去防己,七剂,水煎服。

2015年6月24日三诊:脉滑急,细,尺欠。苔可。腰弯则痛,多梦。大便数日一次。欲孕一年。

诊断:痰火,水亏血少

处方:天竺黄8克      清半夏10克     全瓜蒌20克     牡丹皮15克

       山药15克      白芍药15克       黄芩10克        茜草8克

      鸡血藤30克     浙贝母(碎)10克  火麻仁10克     苏子12克

        桔梗12克         厚朴10克          枳实12克

                 七剂,水煎服

2015年7月22日四诊:经期错后2天,大便3日一次。

诊断:痰火,水亏血少

处方:上方去白芍加赤芍15克,14剂,水煎服。

后托人告知已成功受孕。

笔者体悟:此患者因不孕前来就诊。体内痰火旺故而脉滑急,痰火滞肾导致腰疼。究其不孕原因除肾阳不足外主要就是痰阻输卵管通道。土郁而木壅,此时患者应有双关独大的脉象。中焦阻滞所以该患者清阳不得升而出现头晕的症状。肝藏血,疏泄失常则血行不畅,脾主运化,虚而运化不均,导致全身血流不畅而表现为月经推迟、量少。盖其亦应有冬季手足不温之象。主诉中可以看出该患者血量偏少之象较为严重,考虑其月经量少且无其他出血症状,当为胃实脾虚所致饮食不能转化气血所造成现象。上方中半夏、瓜蒌、贝母均为祛痰要药,加之狗脊、山药补肾。张老师认为,牡丹为根生之物,故而有补肾生发之功。因其自诉多梦,所以加丹皮祛心火且益肾。藿香醒脾燥湿,苏子、桔梗、厚朴、枳壳一升一降,调畅体内气机。更加红藤、鸡血藤、赤芍用以补血。如此,上下得通,气血得畅,自然可孕。

脏为阴,腑为阳。脾为太阴之脏,胃为阳明之腑。《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载有“太阴之上,湿气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所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叶天士曾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所以通胃就是补胃。现在有很多人胃火炽盛导致牙疼,各种降火药均不见效,而大便一通则牙疼立消。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命质量的渴求愈发强烈。各种补益滋阴药应运而生。殊不知,胃火炽盛虽致胃阴不足,但中焦壅滞,盲目补益滋阴只能徒增土之实。当需补益滋阴时,必要加竹茹、枳壳、木香、桔梗等理气之品,使药物不至于呆补,徒增邪气而不得补益。

众人皆知味甘入脾,而不曾知《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所载“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这番记载与《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载类似“陶云:脾德主缓。故经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以辛泻之,以甘补之。”据其后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的药物组成来看,《辅行诀》中泻脾实为温脾,故而“以辛泻之”。脾之用在于运化,味苦能燥,而脾喜燥恶湿。泻其体则增其用,故而《内经》中“用苦泻之”之语实为燥脾,与《辅行诀》中“补”、“泻”同字而不同义。其阐述机理却为一致。味甘补脾之体,味苦补脾之用,味辛补脾之阳。胃喜柔润,而天下至柔之物莫过于水,水味淡,所以味淡入胃。突然想到,我们平常吃的主食,无论面食或者大米,都是味淡微甘,淡入胃而甘入脾,滋养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所以少贪一时口舌之味,回归以主食为主的饮食方式,才能使我们活的长久。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载四方而成万物之母,胃纳水谷而为后天之本。《素问·玉机真脏论》讲“脾脉者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中华民族历代以土为尊,以黄为尊,崇尚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奉行的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准则,坚守的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一切就如土般敦实厚重,或许这就是黄种人的最好证明。

      
Y82A44读《内经选读》之小论脾胃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郭雨晴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