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81A43《五行辨证:张德英临证思辨录》读后感

(2016-09-14 09:50:16)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81A43《五行辨证:张德英临证思辨录》读后感

《五行辨证:张德英临证思辨录》读后感

作者:郭小武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
文章编号:Y81A43

早就期待着张德英张老师的《五行辨证:张德英临证思辨录》这本书的问世,当得知此书出版之后,马上拜托同学在网上订购了。拿到此书之后,便如饥似渴的读起来,从中深明中医之道,心觉此书通书全为干货,理、法、方、药成其一体,言简意赅,余从中若有所悟,故写此文以飨同道,扬我国术,助我雄威,共助国医大业。

深悟歧黄,五行论道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越是经典的书,作用越大。张德英张老师重视经典,治学必禀“端本以正末,溯流以讨源”,《五行辨证:张德英临证思辨录》一书就是深悟歧黄三十余载而成的佳作,书中的五行辨证就是取法于《内经》(《黄帝内经》的简称)。

张老师从《内经》中深悟五行之道乃歧黄圣人之道,五行之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饱含哲理,征之可验。并以此来纠正现代对五行学说的错误理解。其中足见张老师知识之渊博,思辨之严谨,心存仁心仁术,中医之志弥坚

书中处处体现取法歧黄,五行之理,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素问·上古天真论》)人当少年,生机勃勃,如春,为木;人当成年,身壮力盛,精力鼎盛,如夏,为火……

根据《内经》中五行之道来验之临床,效如桴鼓,每每能力起沉疴,书中大量疑难杂症医案足以明了,论病处方都谨遵《内经》五行之道。

取象神农,五行论药

中医中讲究取象比类,天垂象,地成形;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张老师在书中讲到中医治病本来就不是治病,而是调动人体之正气,使人体中之阴阳,五行达到和合状态,借中药禀的天地之气来纠正人体的偏性,补其不足,泄其有余。当人体的阴阳五行重新归于和合之状态,人体中的病也就不治自愈,也就是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张老师根据《神农本草经》中“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主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胜而资之以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把药归于五行,以此来指导其临床用药,让人一目了然,依此法来认识中药既简单又实用,真可谓“大道至简,执简驭繁”如“菊花,色白,性凉,金秋采摘者佳,菊花为金家之药。”还有兼行药,如“杏仁,其色白,性凉,归于金,又因其生长于春天,又禀春生之气,所以杏仁兼金、木之性,可以调治金木之疾,即肝肺之病,例如木火刑金,木击金则鸣导致的咳嗽。”

取法经典,五行辨证

张老师在书中已将理、法、方、药都阐述明了,立其五行之理,补充完善了教科书中关于五行之间的关系,大的有两纲:生、克。两纲各分四支,生,包括生、传、累、耗(消);克,包括克、乘、侮、泄。

生,是资长、资助,是相邻两行——母行对子行的基本关系。在生的关系中也有不正常的关系。其一,“传”即传者传承。母行之病传给子行。其二,“累”即累者拖累。子行之病累及母行。其三,“耗”即耗者消耗。耗即所谓子盗母气。

克,是抑制、克制,是相隔两行的基本关系。除了教科书中所讲的“乘”、“侮”关系之外,还补充了“泄”即克制其余某一行时,由于发挥克制作用而消减了本行之气。

张老师根据《内经》之旨完善补充了五行之说,使之指导临床。根据五行之理,制定出五行调治之法,不外乎益其太过,扶其不足。

如木之太过:以金克之。以土泄之。散火以耗之。

木之不及:繁木以补之。滋水以生之。平抑土金。

取法《神农本草经》明其五行之药。

据五行之理、法、药明其五行之方,有历代名方,也有张老师自拟的五行方,例如对于肝木太过,治法之一为壮金制木,自拟“伐木汤”:生石膏,浙贝,丹皮,白芍,败酱草,白鲜皮,茯苓等大队的金药来克伐其过亢之木。

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五行辨证,力起沉疴。

医中传真,诲人不倦

 余中医之门由张德英老师开启,并有幸跟随其出诊学习,老师对于余之所问必倾囊相受,毫无保留,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也含为人之道。张老师的言传身教时时都在影响着余。通过精读《痰证论》及《五行辨证:张德英临证思辨录》两本书,并结合临床所学、所悟,将五行辨证用之临床,附之病例一则。窃思余之才疏学浅,有过之处,还望斧正。

兹举一例:牛某某,女,22岁,2016.3.22初诊。

症状:失眠,易怒,食欲可,口苦酸;便溏一日一次,目翳,肢体倦怠,月经正常,有痰,头油明显;脉象:左脉滑,弦,数,尺欠,右脉滑,弦,弦及尺,舌苔微腻,舌红。

辨证:痰火引木,木亢,水亏。

治法:清化痰火,平抑肝亢,滋其肾水。

处方:

清半夏10g   浙贝10g   瓜蒌20g  石菖蒲15g   焦神曲5g

天麻10g 生牡蛎15g 桔梗10g  苏子10g 厚朴10g

枳壳10g 百合10g   红藤8g   黄芩10g 丹皮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服。

服完药之后,诸症悉减,主证失眠已痊愈。

按语:其肝木偏亢,因其素体偏胖,又因其脉有滑象,可知其木亢因其木不疏土,土壅木郁,酿生痰浊,痰火激发木亢,以致火扰心神,耗竭肾水,以致失眠等症状,所以与以清化痰火,滋补肾水治其本,平抑肝亢治其标,标本兼治。半夏的饮片如玉石样晶莹,质地较硬,如金样,有金之性,从习性中可明其性,因半夏生于五月左右,正和气升极而降之时,所以半夏不唯只升,而有升极而降之理;贝母,生于四川者佳,盖其得湿热之气,能够处湿地而不萎,所以其可化其湿热之痰,又因其色白,可归入肺,化其痰;瓜蒌,形似球形,可以导胸中之痰,亦可宽胸,理气;焦神曲,本为伏天五谷发酵而成,禀长夏之气,而长夏又和脾土,所以焦神曲可以健运中焦,助脾土以化痰涎;黄芩其色黄中泛青,中为腐空,合胆腑之通泄之性,为土木之药,用以泄其肝亢之气;用天麻,枳壳,厚朴,百合,等金药制其木亢;在大队金药之中用红藤来疏其肝郁,并防其金之过克;用石菖蒲,苏子,丹皮,生牡蛎等金水相生之药化其痰浊,滋其肾水。

     
Y81A43《五行辨证:张德英临证思辨录》读后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郭小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